七股魚鄉 教食魚也教人文

七股魚鄉 教食魚也教人文

文╱記者吳淑玲

林筱菁和廖宜霈,兩個分別來自台北和台中的年輕女生,是成功大學學姐及學妹,結伴創業在台南偏鄉七股小漁村成立「股份魚鄉」,4年來發展「食魚教育」跨域事業,讓在地學童扎根學習,鼓勵養殖青年參與,活絡七股創意,長遠目標是希望把七股成為食魚教育場域,把更多人吸引進來,增進對國產養殖漁業的認識。

81年次的筱菁是台北人,成大都計系及研究所畢業,75年次宜霈是台中人,原本讀資工系,「感覺離人很遠」,都和電腦打交道,研究所轉讀台大城鄉所,「想做與人可以接觸的工作」,後來指導老師林峰田借調到成大規畫設計當院長,她是助理一起轉來,順道攻讀成大都計博士班,因共同指導老師黃偉茹而有交集,宜霈放棄攻讀博士學位,兩人成為創業夥伴。

「台南七股十份里」對很多人很陌生,但每年吸引國際保育鳥類黑面琵鷺來這裡度冬,當地一眼望去遼闊的淺坪式魚塭,採友善環境的養殖方式,提供黑面琵鷺度冬的食物。宜霈因執行台江國家公園的計畫,認識在地的漁民,討論友善養殖要如何包裝行銷出去,因台灣人多不太了解自己的養殖漁業,覺得很值得去做,但計畫結束就結束了,剛好認識筱菁問她「有沒有興趣發想成為創業計畫」。

106年水保局「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示範計畫」是一大轉機,兩人以「解決漁村議題」這件事情作為出發點,獲得1年80萬元、連續3年的補助,她們開始到台南七股份里小漁村駐,卻發現當地家長多是養殖戶,但學生幾乎都不了解養殖產業,決定從推動「食魚教育」做起。

宜霈說,選定台南七股十份里小漁村,是被友善養殖環境所吸引,也因此產量不夠多,但外地人又不了解,無法賣到更高的價格。「七股最需要的是建立地方品牌故事,提升養殖漁產價格」。兩人具有空間規畫專業的「整合資源」能力,加上擅長寫計畫書,把漁業和教育結合,透過「轉譯」──用有趣的教具或玩遊戲方式,推廣養殖方式。

初期兩人只認識台江國家公園呂宗憲課長,他熱心陪同認識養殖漁戶及十份社區,也拜訪當地建功國小校長,學校剛好也想在黑面琵鷺之外再發展產業為校本特色課程,並訓練小小解說員,校長發現很多家長從事漁業,但小朋友對自己家鄉的產業不了解,雙方一拍即合。

「3月底和校長談好,收集資料,4月就開工作坊,6月就把課程設計出來」,第一個完成的是文蛤產業課程和教學手冊,「因老師多是外地人,常聽得比學生還認真」。「當時雙方都有共識,這不是一次的課程,是要陪著建功國小一起走下去」,在設計課程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家鄉、了解父母在做什麼,「希望在學生心中種下小種子,有一天長大後還願意回到家鄉。」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