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高宇平老師╱撰寫
要於國寫應試作文裡,想要寫出好的立意,思辨能力是必須的。思辨即是思考辨析的能力,擁有看出題目背後的意義與涵義,且能深入思考判斷,就能寫出不同於人的立意。但現在學生習慣選擇題,對於沒有標準答案,需要擁有不同看法,或是要以不同立場書寫的作文,總是較難下筆。其實在生活之中就會面對各種需要思考的情境,只要用心面對各種日常,就可以獲取與旁人更不同的看法。
而在教學過程裡,常會看見學生就題目快速書寫內容。如〈我看懶人經濟〉一題,就會以「懶人」出發,直接書寫優缺點,然後寫下評論。當然學校教育裡常談結構為文的方法,自然也讓學生認為套用就可成文。但若是可以看出「懶人」也與「填鴨」相關,包含:使用別人想好的格式套路、別人教你輕鬆達成的方法……可以看見這些,就能思考更多關於懶人經濟的緣由、成因,立意就能更深入了。
切實而論的「懶人」,所指的並不是真正的懶人,若是真的想成「懶人」,不作為、沒思考,只照著旁人所言行事,也就失去許多了。像是懶人包就是讓沒時間、沒精力的人也能快速瞭解的封包,名詞來自於網路,但若真的只看懶人包思考,想法也容易被人帶風向。
「懶人」二字,容易令人誤會是真正的懶惰。可現今指稱的懶人能成為經濟,代表懶人在社會上必定有貢獻,才能讓「幫助別人」成為經濟;想成為懶人,也要在社會的其他面向有付出,才可以享受「成為懶人」。因此懶人其實替換成「共享」更好:在社會裡共享知識,有了懶人包;共享各種事物,而有了經濟。因為共享,所以成就懶人;因為懶,更需要思辨,判斷好壞優缺。
字義之差、想法之別,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有許多值得思辨的事可以細究、探討,若是在網路世代,只想當一個懶人,享受各種資訊轟炸,獲取各種資源,而不去用心思考,辨別真偽,懶人也無法達成共享,那就是真正無用的懶人,也難以面對考題與社會劇烈的改變了。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