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柯惠馨╱撰寫
在寫作中選擇菜色(材料)是第一步,而「煮菜」方式則決定了這道菜的風格與口味。材料雖然繁多,但不能在同一篇文章中照單全收,畢竟「青菜蘿蔔都在一籃」的大雜燴料理,禁不起讀者的推敲。因此,如何「處理」材料變得相對重要,以下將用三個方式進行討論:(一)少即是多(二)詳略交錯(三)汰舊翻新。
處理材料要謹守「少即是多」的原則,因為過多舉例雜揉在文章中,容易造成失焦。「以少言多」並不是隨意刪減情節,而是就「針對性情節」大量鋪陳,選取精彩片段、重要事件、經典人物描述即可,其餘皆可省略或白描。捨去一般性,留下獨特性,雖然讓文章事件或人物減少,但是聚焦的概念與主軸反而會被凸顯出來。例如〈選擇〉這類型題目可寫範疇很多,假設聚焦於「在餐桌與父母討論未來升學」主題,讓「如何選擇」更有針對性。
接續上述,針對「詳寫」與「略寫」兩個結構進行抉擇。針對重要情節進行「人事物」與「心理變化」等地方詳加描寫;相對次要情節則可大筆帶過,讓時間軸走得快一些。必須謹記的一個原則就是:「詳寫」需將真實時間「縮短」;「略寫」則須將真實時間「拉長」。換言之,詳寫的真實事件可能只有十分鐘;略寫時間可能長達兩三年。如果以朱自清〈背影〉來應證,可以發現「父親為朱自清買橘子」的真實時間約一小時內,但卻佔了全篇幅的三分之一。
最末,打破傳統說法,進行汰舊換新的創意巧思。將眼中習以為常的事件進行概念上抽換或推深省思,讓文章充滿靈活特色,諸如翻案電影〈黑魔女〉的詮釋概念,打破常規以「反派」角色作為敘事主軸,反而能凸顯壞皇后的「難言之隱」,也給了讀者另一個思考的可能。
巧婦雖有米,若無炊之法,也難以令讀者嗅到一絲用心。把握珍貴的事件,進行詳略交錯陳述,最末再進行觀念創新,就能在創作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定見。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