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溝傳奇

黑水溝傳奇

撰文╱臧振華

根據考古學家的田野調查,4000多年前台灣史前人類橫渡台灣海峽,到澎湖生產石器並運回台灣交易,在七美島上建立了最早的產業聚落。

澎湖群島最早的考古發現可追溯到日據時代,1940年日本考古學家國分直一發現了良文港遺址。光復後,國內考古學家先後在澎湖白沙、西嶼、吉貝、中屯等島嶼發現了10餘處史前遺址,1983年春天至1984年夏天,我在澎湖群島進行考古學調查,共發現91處遺址,其中52處為史前遺址。我根據各遺址的年代和出土文物的特徵,把澎湖群島的史前文化分成了三個文化期:粗繩紋陶文化期、細繩紋陶文化期、素面紅灰陶文化期。

三個史前文化期以細繩紋陶期所佔的時間最長、空間分佈最廣,七美島東南邊海岸的南港遺址是最南方的遺址,有為數甚多的橄欖石玄武岩石質的石子器(推測為石鎚)和殘破的打製石器,以及大量因製造石器所產生的廢料。我曾推測,南港遺址除了是聚落遺址,也可能是石器製造場;而從石器和廢料的數量估計,產品不只提供七美島的需求,可能是更大地區的石器供應中心。

這項發現引起美國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羅特利的注意,為了解答澎湖群島是否為台灣西南部玄武岩石器的原料產地,並找出礦源和石器製造地點,羅特利、我及當時任職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的葉學文合作採集七美島的玄武岩地質標本和石器標本,並進行X射線螢光分析。

2000年5月,我們在南港史前聚落遺址東邊(七美人塚對面的海崖上)的南港石器製造場遺址展開田野調查。而後在七美島東邊的大獅風景區,我發現步道上鋪貼的石片竟是史前石器和廢料。經過打聽,得知這些材料都是該項工程的包商從東湖村東方(鄰近小台灣風景區)的海崖上挖掘而來。前往查看,確定該處是史前石器製造場,遂命名為東湖石器製造場遺址。

此後,我們又在七美島北海岸發現另一處史前石器製造場,約200平方公尺的範圍內佈滿大量石片和石塊,其中摻雜殘破石器和大小不一的石鎚,景象甚為壯觀,命名為西北灣石器製造場遺址。這處遺址雖然暴露在地面上,經強風飛沙、日曬雨淋,但由於七美島北邊開發較少,甚少受到人為破壞,發現初期大致保存4000多年前形成時的原貌。

我從伴隨出土的陶片類型推測,這些石器製造場遺址主要屬於細繩紋陶文化期,但也可能早至粗繩紋陶文化期。這些出土的文物主要是打製玄武岩石器的工具、石料、石器毛胚、廢料、磨製石器的砥石,以及因為製造失誤而產生的殘破石器等。它們不但年代古老、規模宏大,蘊含量也甚為豐富,在台灣的考古遺址中極為珍貴,即使是在全世界其他地區,類似的遺址也不多見。

發現七美石器製造場,不僅可以研究史前石材的礦源,甚至可以重現當時石器製造的程序和技術。更有意義的是,早在4000多年前,台灣史前時代的居民就已經跨海尋石材,在七美島逐漸形成生產石器的聚落,這大概是台灣最早的產業聚落。在這裡生產的石器主要是粗具器形的石器毛胚,然後藉由原始的獨木舟或竹筏,橫渡波濤洶湧的黑水溝,把大量石器毛胚運回台灣,再細緻地加工。這一橫渡黑水溝的石器生產與運輸,竟發生在史前時代,不由得令人驚歎!期盼台灣有更多人認識七美島這處存在數千年的文化寶藏,這些遺址也能受到良好的保護。(摘錄)

本文取自《科學人》雜誌2020年7月號,更多的內容歡迎閱讀《科學人》雜誌。相關訊息網址:sa.y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