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答題的「脈絡」

釐清答題的「脈絡」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沈芳序╱撰寫

那天,我們上「一生功過誰論,所以所由所安」單元。提到大考很愛考些讓學生表明立場的題目。而「反思評鑑」,要的從來就不是中庸的答覆,它要的是學生通盤整理後的個人觀點。

在看似二分的立場中,需要考生堅定立場的「表態」。像是學測,杏林子的〈現代寓言〉:日日春「我開的每一天都是春天」,或玫瑰的「我只在春天開花」。它要考生先辨明兩者不同的人生態度為何,接著,再選出認同的立場表述。

有同學在論述玫瑰與日日春時,將前者詮釋為「負面思考,認為自己『只』能做什麼」。後者則是「正向思考,認為自己『能夠』做什麼」。在表達自身認同時,卻選擇了看來較負面的玫瑰,理由是,「理想是豐腴的,現實是骨感的」。這樣的論述,就有些出乎人意料之外。首先,對於玫瑰和日日春的詮釋,前者看來比後者消極,但在接下來的表態中,作者卻支持較消極者,這與一般人,崇尚好的,屏除不好的價值觀,產生落差。建議不妨試著將玫瑰的認為自己只能做什麼,詮釋為有自知之明,或很了解自己;而日日春的充分自信,卻容易流於自大。如此除了更能呼應學生所持有的觀點:「實際發生的事情和自己幻想的往往差距很大」外,也能降低閱卷者的違和感。

此外,也有人從「自我主宰」來立論。認為玫瑰是「堅持原則,獨自美麗」;日日春則是「任由四季來去,我是自己的主宰」。從「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能體會,不須靠時間來限制,我就是自己的主人」來看,玫瑰依舊處在春天的「框架」中,但日日春卻活出了限制,做自己。兩種植物,都非常地「有個性」,沒有正面與負面的爭議,只是從打破四季的框囿,後者顯得更為自在。

從以上兩位同學的答題中,我們可以看到自我觀點的陳述,必須先穩定在一條主要的脈絡上。想像你答題的脈絡,必須像串起珍珠的那條絲線,需先統整自己天馬行空的思緒,方能如實的表達自己。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