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中祥
一名印尼籍的家庭看護因照顧僱主感染新冠肺炎,在醫院就診期間上抖音直播,畫面拍到醫院內部及藥袋,引起諸多網友及媒體批評。
沒多久,也傳出曾經在台演出的澳洲籍音樂家返國後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在醫院接受隔離時一樣開直播,告訴大家現在精神不錯,會在隔離病房繼續創作。不過,並沒有太多台灣媒體批評澳洲音樂家的作法。
同樣開直播 印傭被罵翻
有人因此比較了新聞呈現兩位染病外籍人士開直播行為的差異,發現媒體報導印尼朋友直播新聞,使用的標題大多強調「竟然」直播,而澳洲朋友的直播新聞則會強調此舉是為了「報平安」。
的確,直播拍攝醫院藥袋,有可能洩露了醫院資訊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有可議之處,但有媒體指出,該名移工「竟在臉書貼文寫下『Mbak nya santuuyyy pdhl + kena virus CORONA(雖然得了新型冠狀病毒,但還是很放鬆)』,公開自己染病的訊息,甚至在病房內開直播和朋友互動聊天。」報導方式一樣有值得討論的地方。
雖洩露資訊 也是報平安
你會發現,媒體不僅批評移工拍藥袋洩露了醫院資訊,同時使用了「竟」、「甚至」等詞彙,這樣的文字透露了媒體對移工在醫院就診時的想像與期待,也反應出對移工在臉書發文的行為感到不解與不滿。但若仔細看她寫的內容,你會發現,這位染病的看護一樣是在跟親友「報平安」,然而,這幾乎不會是媒體強調的重點。
新聞重點的選擇除了得通過媒體機構的層層關卡,也反應了新聞工作者對該議題的看法與評價,以及對被報導對象的理解與認識。到底媒體是如何選擇這則新聞的重點?有人認為外洩醫院資訊太不應該,當然要特別指出來,免得有人再犯;也有人認為,這反應了新聞工作者的歧視或偏見,即使是同樣行為也會因膚色、階級不同而有不同的詮釋;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我們對移工的生活型態了解有限,習慣從自己的角度詮釋移工的直播行為,並不清楚手機直播對他們的重要意義。
為傳遞訊息 直播非愛現
事實上,我們經常在公園、車站等移工時常出入的地點看到他們直播,他們那時或許正在照顧我們家中的長輩,或者與三五好友見面出遊,也可能是在幫忙家裡倒垃圾,你會發現許多移工「機不離手」、隨時直播。
不少外籍家庭幫傭幾乎整天和僱主生活在同一個空間,照顧家庭的生活起居,隨時待命工作,沒有自己的娛樂時間,也沒有太多機會和親友連繫,手機成了他們重要的娛樂及通訊工具。
於是他們找到機會就會連上網看家鄉的電視劇或新聞,跟著熟悉的網紅或藝人一起歡樂;而直播其實是要讓親友同步知道自己的近況,告訴大家「我過得很好」;也有人透過直播分享照顧僱主的方法;更有人是透過手機直播與遠方家人連繫,希望在忙碌的工作中感受溫暖,並能趁機喘一口氣。移工透過手機直播,未必是愛現或「白目」,其實也是在落實「傳播權利」。
傳播權利 也是基本人權
人們可以透過媒體獲取資訊、表達意見、對外溝通的能力與保障稱之為「傳播權利(Communication rights)」,也是基本的人權。但大眾媒體很少為在台灣工作的東南亞移工提供與他們有關的資訊,也不太能看到移工在媒體陳述對相關議題的意見與看法,就如同「印傭直播」的新聞中,很少看到當事者的觀點,或者較少從他們的角度與立場詮釋這次的爭議。更有趣的是,當移工透過手機直播報平安或落實傳播權力時,反而惹來不必要的誤解或酸言酸語。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