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與恐慌

疫情與恐慌

文/管中祥

新型冠狀病毒蔓延,人心惶惶,謠言四處飄散。

許多毫無根據的疫情消息在社群媒體傳散,例如吃大蒜可以防疫、寵物貓狗也會傳染病毒,還有人說,衛生紙跟口罩用同樣的原料,因而導致衛生紙搶購風潮,讓原本恐慌的社會更加恐慌。

心中的恐懼 造成謠言擴散

這樣的現象並不是第一次發生,2003年SARS流行期間就有人傳言「吃鳳梨可以抗煞」,造成市場出現搶購鳳梨風潮,甚至在鳳梨產地民雄鄉三興村還出現盜採鳳梨的情況。而在1665年至1666年間發生的「倫敦大瘟疫」,造成十萬人死亡,這個前所未見的災難,人們不但驚惶失措,社會謠言四起,人民陷入集體恐慌。當時傳聞瘟疫來自動物傳染,但在還沒確定真正病源的情況下,當地議會便下令撲殺貓狗,動物的屍體帶來更多災難,疫情更加嚴重,可愛的貓狗也成了枉死的冤魂。

許多時候,謠言的擴散未必是因為謠言本身的內容,而是來自人們心中的恐懼所造成的慌亂,這樣的恐慌有時會超越人們的理性思考,甚至不願相信真實的訊息。

明知是錯誤 仍會執意而行

例如,網路上流傳衛生紙原料都拿去做口罩,以致衛生紙、衛生棉、紙巾等紙類原料減少,短短數日,賣場、便利商店的衛生紙一掃而空,相關產品價格上漲,造成「衛生紙之亂」。對此,經濟部在2月7日發布新聞稿表示,衛生紙和口罩原料根本不同,民眾不需要搶購衛生紙;總統蔡英文也在臉書強調,口罩原料是不織布,而非短纖紙漿,但仍然無法扼止人們搶購行為。更妙的是,刑事局2月10日宣布偵破「民眾散播衛生紙為口罩原料假訊息案」,查出有人在臉書及Line群組刻意傳播此一錯誤訊息,但就算如此,仍有不少民眾執意搶購。

人心越不安 越易受制媒體

在媒體較少、資訊相對封閉的年代,媒體傳播的內容容易造成人們的恐慌心理,例如,傳播學的經典恐慌研究「火星人進攻記」就提到這樣的現象:1938年的萬聖夜,美國民眾收聽CBS廣播公司的廣播劇《水星空中劇院》,劇中穿插外星人進攻地球的即時新聞,由於節目太過「真實」,讓人誤以為火星人真的進攻地球,不少人因此逃離家園,甚至起身戰鬥。後續的研究指出,當閱聽人的媒體資訊來源越單一、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越疏離,人們就越容易受到媒體的影響。

不過,有趣的是,現代社會媒體眾多、資訊豐富,人們依然容易受到假訊息的影響,這就不僅是媒體的問題,也和人們的社會心理狀態及過度依賴媒體的習性有關。

事實上,當社會越混亂的時候,人們越會透過媒體了解外在的世界,以降低心中的不確定性與不安感,也因為這樣,社會越混亂、人心越不安,就越容易受到媒體影響,甚至是控制,特別是那些我們以為能夠為我們指引方向,讓我們安心的訊息。

想解決無知 反影響判斷力

「恐慌」與「謠言」經常是共存共生,我們因為害怕與「無知」而感到恐慌,也可能急於解決自己的「無知」反而降低判斷能力,讓謠言容易滋生,社會更易恐慌。在「瘟疫」蔓延之時,除了政府及媒體要能提供正確且完整的資訊,容易恐慌的我們,恐怕也得更為冷靜,對資訊的接收與判斷更加謹慎。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