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城出土

台灣第一城出土

文╱記者修瑞瑩

台灣第一城終於出土。興建於荷治時期、大約1630年代的台南市安平大員市鎮,在成功大學考古所努力挖掘下日前首度重見天日。

大員市鎮 台灣最早市鎮

1624年由荷蘭人興建的熱蘭遮城,是台灣最早興建的城池,也就是現今的台南安平古堡所在地,在2024年即將建城滿400周年,成大從2018年開始執行台灣學計畫,其中一項工作就是挖掘從未曾出土、位在熱蘭遮城東側的大員市鎮,也是台灣最早興建的市鎮。熱蘭遮城在2003年被挖掘出土。

成大考古所根據新發現的「1643年熱蘭遮市地籍登錄簿」,及成大建築系助理授黃恩宇套繪現代資料,加上雷達探地檢測,界定目前深埋在地下的大員市鎮大約輪廓,去年底試挖3個坑,果然挖中,日前曝光挖掘坑是現今石門國小北側,從荷治時期地圖估計,大約是大員市鎮北緣。

「國外有的古蹟我們台灣也有。」國內考古界第一把交椅、成大考古所所長劉益昌興奮地向到場關切的台南市長黃偉哲與成大校長蘇慧貞解說。劉表示,在成功挖掘出400年前的大員市鎮後,期待台灣有機會能夠透過荷蘭等國家,向聯合國申請跨域無國界的世界文化資產,也就是17世紀大航海時代最重要的東印度公司曾經走過的足跡。

試挖3坑 找到市鎮邊界

劉益昌表示,從挖掘坑可清楚看到清代大型磚造建築結構,不像是一般民房建築,而是寬度約80公分的一堵牆,牆內外土的顏色明顯不同,經成大土木系教授李德河分析,牆內的土屬陸相,而牆外的土則是明顯的海洋沉積物。

劉益昌表示,顯見這堵牆就是當初用來阻擋海洋侵蝕陸地的海堤,牆外是台江內海,牆內就是大員市鎮,考古團隊成功地找到市鎮的邊界。從過去文獻記錄,從荷治時期到明鄭、清代都陸續修建海堤。

考古團隊陸續並在石門國小南側及現今的劍獅埕園區挖掘,發現清代的溝渠及房屋的基礎,而劍獅埕的地下則非常完整可以看到從荷蘭到清代層層的堆積。

向上興建 紀錄保存完整

劉益昌說,由於當地地勢低窪,過去歷代的興建都是向上堆積,很少向下挖掘,才能夠保存完整紀錄。

成大希望能繼續在安平挖掘,了解大員市鎮樣貌;黃偉哲昨也對台南「挖地3尺就有古蹟」相當高興,並承諾如有更多發現,會找適當地點做大面積開挖。

想了解鄭成功登台前的台灣,請看http://reurl.cc/ZnpVmA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