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吃書節 大家一起來吃書!
吃書節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將食物和書籍融合在一起,並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聲名遠播。圖/cochranenow

4/1吃書節 大家一起來吃書!

文/陳韻涵輯

新聞故事:4月1日不只是愚人節,也是「吃書節」(Edible Book Day)!

吃書節可溯源自1755年4月1日,出生於法國律師世家的薩瓦蘭(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克紹箕裘成為一名律師和國會議員,但他對烹飪與美食的熱情依舊澎湃。

1825年,薩瓦蘭撰寫並出版《廚房裡的哲學家》(The Physiology of Taste),這是一本考究當年法國美食歷史、哲學與食譜的軼事集,這本被譽為「美食家聖經」的書籍時至今日仍不斷再次印刷、出版,也讓現代人得以一窺薩瓦蘭對美食的豐富知識與獨到見解。

時至近代,美國麻州北漢普頓富比世圖書館(Forbes Library)館員與藝術策展人茱蒂斯‧霍夫伯格(Judith Hoffberg)1999年與朋友碧翠絲‧柯倫(Béatrice Coron)共度感恩節,兩人大啖火雞之際,想到可以舉辦結合書籍與藝術的活動,以茲紀念薩瓦蘭4月1日冥誕。

薩瓦蘭當年提出「食物與認同理論」,即著名的「人如其食」。薩瓦蘭曾言:「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可以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Tell me what you eat and I will tell you what you are)。」

此外,兩人希望透過美食,激發人們追求知識並享受讀書樂趣的興致。

2000年,霍夫伯格和柯倫邀請熱愛美食且喜愛讀書的人,以書為靈感創作美食、拍照分享,再一同品嚐這些「書」。首屆吃書節活動規定,「具食用價值的書」依據文本內容及文學靈感創造「書香」氣息。

柯倫隨後創建「Books2Eat」網站,推廣吃書節活動並將許多製作精良的食用書照片上傳網站,與更多人分享吃書的樂趣。可惜柯倫維護該網站至2006年,之後便未再更新年度活動照片。

久而久之,吃書節成為一項國際活動,吸引加拿大、澳洲、巴西、英國、印度、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志同道合的人士共襄盛舉,並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聲名遠播,進而衍生出最佳參賽作品、最佳文學雙關語、最佳書籍主題、最佳兒童讀物、最佳成人讀物,以及最美味書籍等競賽項目,增添活動樂趣。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8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