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依賴科技小心變笨
2024年牛津年度代表字為「brain-rot腦腐」,意思是在網路上吸收太多沒營養的內容,導致智力退化。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太依賴科技小心變笨

文/編譯田思怡

體型變大 不怕掠食者 無需逃躲 聽嗅覺及智力退化

出版牛津字典的牛津出版社選出brain rot(腦腐)為2024年牛津年度代表字,這是年輕世代流行的用語,意思是在網路,尤其是社群媒體上吸收太多沒營養的內容,導致智力退化。而中國和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角龍在1億年的演化過程中,體型變大,但聽覺、嗅覺和智力都退化了,人類也會因為太依賴科技愈來愈笨嗎?

南華早報報導,在供同行評審的《古生物學》(Paleobiology)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指出,早期角龍的嗅覺比晚期角龍靈敏,聽覺頻率也較高,而且早期角龍的腦容量較大,甚至比大部分現有的爬蟲類都大。

研究人員解釋,早期角龍的體型較小,嗅覺、聽覺和腦力幫助牠們躲避掠食者,當角龍的體型變大後,不再那麼需要躲避掠食者,這些功能變得較沒有用處,也就退化了。

研究人員提醒,如果人類太依賴科技,也會追隨角龍的進化軌跡,變得愈來愈笨。

角龍因有角和冠飾得名,是侏羅紀和白堊紀的草食性恐龍。早期的角龍有1到2公尺高,用兩條腿走路,例如中國的鸚鵡嘴龍和隱龍。隱龍沒有大的角和冠飾,但有角龍常見的突起和三角形頭骨。

經過近1億年的演化後,晚期的角龍有9公尺高,用4條腿走路,例如三角龍,已進化到能與暴龍打鬥。

參與這項新研究的研究員來自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並由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研究員用電腦斷層掃描恐龍頭骨化石並進行腦室分析,以重建腦部的尺寸。

這項研究的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韓鳳祿指出,角龍的體型變大後,身上也多了類似武裝的特徵,用來對抗暴龍和其他掠食者。

他說,角龍的體型變大後,被捕食的弱點變少,所處的環境比早期角龍安全,早期體型較小的角龍需隨時保持警覺,並依賴速度和敏捷度保命。「角龍用來保持警覺的功能在後期不常被用到,也就退化了。」

韓鳳祿指出,人類如果過度依賴科技,能力也許會下降。「我們適應了現代社會後,很難回到叢林或草原生活。我們應思考在進化過程中,如何維持我們的感官和其他能力的敏銳性。隨著機械化與人工智慧(AI)的興起,人們愈來愈依賴科技,如果突然沒有這些工具,我們可能難以適應。」

他說,「這些恐龍的研究提醒我們不能變得太依賴。恐龍無法掌控牠們的演化,但擁有進化大腦的人類,應該能管理我們的行為與選擇。」

角龍因有角和冠飾得名,是侏羅紀和白堊紀的草食性恐龍。圖/取自網路
角龍因有角和冠飾得名,是侏羅紀和白堊紀的草食性恐龍。圖/取自網路

意指「無意識滑手機看無腦內容」 專家:太依賴科技小心變笨

出版牛津字典的牛津大學出版社選出brain rot(腦腐)為牛津年度代表字,剛好呼應這項角龍演化研究。牛津每年都會選出代表當年社會氛圍的代表字,今年先選出6個,再由3萬7000多人投票選出年度代表字,獲選的「腦腐」反映現代人每天無意識滑手機,看些無腦的內容。

牛津大學出版社解釋,「腦腐的定義是一個人的心理和智力狀態惡化,特別是指過度吸收網路上瑣碎、沒有挑戰性的內容的結果。」

牛津專家注意到,過度吸收低品質網路內容的影響已引起關切,用來形容這種現象的用語「腦腐」明顯增加,在2023年到2024年之間,使用頻率增加了230%。

牛津大學出版社社長葛拉斯沃(Casper Grathwohl)表示,「腦腐點出虛擬生活的危險之一,以及我們如何利用休閒時間。這像是有關人類與科技對話的新篇章,這麼多人把票投給這個用語,一點也不意外。」

他說,「有趣的是,我發現Z世代和Alpha世代最早使用這個用語,而他們正是使用和創作大部分數位內容的人。」

牛津選出的年度代表字「腦腐」,以及有關角龍腦容量變小的研究,提醒人類別因為太依賴科技而愈來愈笨。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8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