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范凱婷/撰寫
許多同學在練習國寫情意題時總是感覺「情到用時方恨少」,想要在自己的生命經驗中寫下當時的心情,最後卻發現,除了經驗描述之外就無情可抒了。關於國寫情意題的練習心法,我們也許可以試著從大考中心公布的測驗目標來推敲。
情意題的測驗目標開宗明義提到:「(考題)測驗考生是否具備情意、想像等感發體悟能力」,依此,情意題的答題方向在於「感發」與「體悟」兩個面向。感發指對於題目設題的內容是否能有同情共感的想法;體悟則是在同情共感中作更深刻的哲理性的思考。
然而感發與體悟要怎麼在文章中發揮呢?以下試著從歷屆考題說明。109年「靜夜情懷」中,題目素材提供蘇軾詞作〈臨江仙〉和陳列《地上歲月‧山中書》中深夜沉思之感悟,試著要考生共感蘇軾想要擺落人世間紛擾的心情,以及陳列在深夜獨處中看見人間才是人情用心之所在。並且從二者中擇一或是連結兩者,提出自己人生經驗中,在靜夜時的體悟,是想要逃離現實或是擁抱人群。與這類似的還有112年「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以蔣勳《給青年藝術家的信》書中關於「氣味」喚起過往記憶和感受的描述,讓考生共感生命中的相關嗅覺經驗,以及體悟出氣味所召喚出的生命情感記憶之於自己的重要性。以及113年「縫隙的聯想」從《樹木教我的人生課》中提及森林的群樹若要能有孕育新生命的機會,是必要犧牲一些生長空間,讓出樹梢縫隙讓陽光照射至底層。以此科普知識讓考生聯想、感發,人生何時也有需要縫隙的時刻,並且體悟這樣的「人生縫隙」之於自己的生命歷程有什麼意義。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情意題書寫的重點在經驗中的體悟。因此,準備情意題的首要任務在於:思考各式人生經驗中,自己更深刻的體驗是什麼。例如在搞砸的競賽經驗中體會到,最終的結果並不能代表一切,能力逐步累積的過程、克服困難堅持的信念和自己的成長蛻變可能是更為珍貴的。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8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