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畫 真跡更有FU
科學家利用儀器追蹤受試者看真跡與複製品的反應是否有所差-異。圖/衛報

看畫 真跡更有FU

文/陳韻涵輯

新聞故事:荷蘭神經學研究團隊發現,「持續性注意力迴圈」讓欣賞者的目光離不開《戴珍珠耳環的女孩》(Girl with Pearl Earring)雙眸、嘴唇到珍珠耳環的三角區域,且在博物館觀看藝術品真跡對受試者大腦的刺激程度,比觀看複製品或海報強10倍。

這項獨立研究由收藏17世紀「小畫派」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荷蘭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委託神經科學公司Neurensics進行,該公司創辦人德曼尼克(Martin de Munnik)說明,這項研究召集21歲到65歲的自願受試者,連接腦電圖大腦掃描儀和眼球追蹤設備,觀看博物館中的5幅畫和博物館商店中的海報。

此外,研究人員利用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機器,分析受試者觀看真跡與複製品的電訊數據,結果發現,受試者看藝術品真跡和複製品時的大腦情緒反應落差十倍。德曼尼克說:「如果你想知道人們的想法,最好的辦法不是口頭詢問,而是用科學儀器測量。」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館長馬丁妮‧戈瑟林克表示:「十倍的差異很大,這就是看複製品和真跡的感官落差。無論欣賞者是否有感覺,藝術真跡與人腦建立聯繫,讓你我的精神層面更加豐富。」

研究人員表示,真正的藝術品在大腦處理意識、自我反省、記憶和視覺空間處理等高級功能的「楔前葉」引起強烈的良好反應。例如,荷蘭著名肖像畫家凡賀斯特(Gerrit Van Honthorst)名畫《愉快的小提琴手》(The Violin Player)真跡讓欣賞者在滿分1分的測試中,給出0.41分,但看海報時只有0.05分。

此外,該研究也發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會激發獨特的「持續性注意力迴圈」(sustained attention loop)神經學現象,讓看畫人的視線在少女的眼、唇和珍珠耳環勾勒的三角區域內循環。

戈瑟林克解釋,維梅爾的作品通常只有一個焦點,畫中人物各做各的事,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有眼、唇和耳環3個重點,且少女直視觀賞者,讓這幅畫別具一格。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