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鄒尚謙、記者廖靜清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13至2016年,國內18歲男性身高平均值為173.3公分,2017至2020年則為172.1公分,變矮1.2公分;女性同期的平均身高,反而增加0.5公分。由於國健署發現,國小、國中學童肥胖盛行率,男性皆大於女性,專家認為,肥胖恐是影響男性生長表現的原因之一。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說,近年醫界討論,兒童長期攝取高熱量飲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加上熬夜等生活作息改變,並常使用3C產品、不運動,造成肥胖盛行率逐年增加,進而影響身體生長激素分泌。
開業皮膚科醫師周宛儀也表示,近年兒童早熟發生率明顯上升,多受到環境荷爾蒙、營養過剩、肥胖、生活壓力等因素影響,其中性早熟為最明確成因。曾有名6歲胖男孩,因兒童痤瘡就醫,經骨齡檢驗,結果竟已是11歲,如此性早熟狀況,生長板恐提早密合,導致生長發育受影響。
台灣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李宏昌說,女孩8至10歲、男孩10至11歲,正是荷爾蒙分泌生長激素的預備期,家長應開始注意,除為孩子補充鈣質,還要增加維生素D、維生素K2,以幫助生長。彭純芝說,兒童長高需有充足睡眠,並攝取足夠維生素C,減少高熱量油炸食物,透過運動促進維生素D與鈣質轉換,才能夠順利生長。
至於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2013至2016年,台灣18歲女性的身高平均值為160.7公分,2017至2020年平均身高為161.2公分,增加0.5公分,與男性情況大相逕庭。
李宏昌說,過往女孩子被教導要文靜,家長多鼓勵從事室內活動而非戶外運動,隨著性別刻板印象逐漸減少,許多家長鼓勵女兒多運動,當女性開始運動、營養均衡後,身高便愈來愈高。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陳麗娟說,教育部統計,每3位兒童就有1位體重過重或肥胖,今年1月公布「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將依法訂出校園營養基準、監測標準進行研究,以利後續營養推動。提醒家長在暑假期間應讓學童維持良好生活型態,多攝取天然原形食物,減少含糖飲料、規律運動、減少久坐。
●要注意/轉骨藥材 未必適合 斷骨增高 併發症多
許多家長求好心切,希望讓孩子「高人一等」,包括服用轉骨藥方、打生長激素、進行「斷骨」增高手術等。專家表示,臨床最常見家長購買大量轉骨藥材供孩子服用,卻未先由中醫師確認該藥材是否合適孩子的體質,服用初期或許有良好成效,後續卻可能導致生長板閉鎖,無法繼續長高。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陳博淵說,根據國內中醫的相關研究,經過個別化中藥調理,孩童平均身高會明顯增長,前提須經中醫師調理,而非聽信廣告或親友推薦偏方。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治醫師羅福松說,許多期望長高的孩子只要經諮詢評估、定期追蹤即可,不需要打針、吃藥,提醒家長多注意孩子的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度運動三大原則。若孩子明顯比同儕矮一個頭,一定要由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謹慎評估,若有需要再進行生長激素治療,否則在不清楚的情形下治療,只是「白花錢」。
羅福松指出,部分家長有「女生身高可以長高到16、17歲,男生到18歲還有機會」等迷思,事實為女生8至13歲開始發育,男生約9至14歲時進入成長關鍵期,建議家長應多留意身高變化,把握骨骼生長板癒合前的治療時機。
甚至有人為了長高,選擇採取治療先天性畸形、外傷造成長短腳的「骨骼延長術」斷骨增高手術。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葉文凌說,這項技術雖然純熟,但因併發症多、容易引起更多醫療糾紛,國內大多數的醫師對於藉此手術讓孩童長高,持保留態度。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