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溪黑熊族群增 人熊衝突成隱憂

卓溪黑熊族群增 人熊衝突成隱憂

文/記者李柏澔

近年花蓮卓溪鄉偶有台灣黑熊出現,為此,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從2020年起,和花蓮縣卓溪鄉的部落合作,近3年來,透過自動相機共拍攝到79隻次的台灣黑熊,藉由身體特徵與胸前斑紋,至少可辨識出20隻不同個體,顯示該區域黑熊數量多且穩定,這也讓卓溪鄉成為全台已知黑熊數量最多鄉鎮。

然而黑熊族群的增加也帶來人熊衝突的擔憂。林保署長林華慶表示,黑熊族群逐漸繁盛是保育的好消息,但熊愈來愈靠近人也是事實,黑熊進入淺山私有地甚至社區周邊似漸趨頻繁,怎麼樣讓這兩者的安全平衡,是他們要努力的目標。

林保署日前公布卓溪鄉的黑熊生態監測調查成果,2021至2023年間,透過自動相機共拍攝到79隻次台灣黑熊,其中包括多組一帶二,甚至一帶三的母子熊,尤其夏季出現頻度更高。

受委託監測調查的野聲環境生態公司負責人姜博仁表示,以布農族為主的卓溪鄉17個部落調查訪談發現,有86%的人看過熊痕跡,67%看過黑熊,14%曾發生過人熊衝突,目前黑熊活動範圍仍不斷擴張,也因為黑熊多在白天出沒,與居民活動時間重疊,人熊相遇機會將越趨頻繁,也可能出現衝突,例如黑熊闖入禽舍或果園,或是闖入工寮翻食物、進入山屋驚擾民眾等。

林華慶表示,近年黑熊族群漸由國有林向外擴張,卓溪2018年起每年都有黑熊入侵農舍、雞舍或受困陷阱,去年5月起更幾乎每月都有人熊相遇的狀況。

林華慶強調,「我們不希望黑熊受到傷害,但是我們也應該同理村民,包括農作維護,或是生命安全的擔心,兩者怎麼平衡,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

●看行動/支薪鼓勵協助監測 通報救援可獲獎金

目前森林護管員巡護國有林區時,發現未經申請的陷阱、網具都會立即拆除,但近年黑熊受困陷阱的地點,幾乎都在淺山的私有地。過去林保署與原住民關係緊張,這幾年有很大改善,部落逐漸成為政府的在地保育夥伴,包括林保署推動黑熊生態給付計畫,以生態薪水鼓勵部落協助黑熊監測、棲地維護,發現黑熊受困通報,可獲得獎金;就算是防治獸害誤捕,只要通報協助救援,也可免責。

林保署指出,以卓溪鄉為例,112年開始有4個團體成立黑熊巡守隊,巡守範圍近1400公頃,今年團隊已增至7個,將推動「卓溪鄉狩獵自主管理計畫」,營造人熊和平共處的友善山林。

花蓮縣卓溪鄉近年台灣黑熊出沒頻繁,以套索陷阱(俗稱山豬吊)防範野豬的同時,也出現黑熊誤踩陷阱情事,當地部落因此常遭外界誤解。部落居民無奈表示,獵捕黑熊自古就是布農族的禁忌,外界的指控實在有失公允。

卓溪鄉清水部落頭目何成忠表示,自古獵捕黑熊就是布農族的禁忌,假如有族人不小心抓到黑熊都要在村子裡休息5天,否則今年播種的小米和其他作物都不會豐收,族人看到黑熊從來都是直接離開的,更不會用任何獵具傷害黑熊。

何成忠說,現在已經有好幾隻黑熊的活動範圍進到村子裡的住宅區後面,很多族人,尤其小朋友都很害怕,因此部落也不斷告訴小朋友不要到處亂跑,另也提醒族人,工寮裡絕對不要放任何食物、罐頭等,因為已經發生過黑熊覓食「入住工寮」事件了。

部落族人黃仁和說,去年在苦茶園發現一隻受困套索的黑熊,通報花蓮分署後平安獲救。布農族耆老高新興解釋,族人用山豬吊的目的是要防範造成農損的山豬,並不是像外界說的在抓熊;清水部落族人何秋美強調,布農族文化從來就不允許獵熊,抓到熊的話反而整年的收穫會變差。

針對套索工具的必要與立法禁用如何權衡?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表示,山區農民防治獸害以及原住民傳統狩獵的需求,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應該受到尊重,而相對於殺傷性更強的獸鋏或毒餌,目前也尚無比套索更理想的陷阱可替代。

林業保育署解釋,目前市售山豬吊因為口徑太大,導致非標的物種如黑熊也會受困,過細的套索又容易導致動物肢體被束緊後的嚴重傷害,透過研製口徑較小、線徑較粗的改良式獵具,希望逐步取代不友善的市售山豬吊。

林保署長林華慶強調,應該在正視農民防治獸害需求與尊重原住民自然資源利用權利的前提之下,設法減輕制式套索對動物的傷害,才能真正務實改善現況。若直接立法禁用,反而會讓農民改用毒餌或殺傷力更強的工具,並重回過去不敢通報,甚至滅證的老路。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