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重生」評審講評 用文字關懷生命

「讓愛重生」評審講評 用文字關懷生命

本次國中組、高中職組共徵得3,976篇作品,經評選共選出40名優選、10名增額入選,以下刊出評審意見。


文╱陳嘉英(北市景美女中)

新課綱強調學生「應能對廣泛與跨領域、跨學科的主題有所認識,如全球化、永續發展、環境與能源、生物多樣性等,能運用所學處理這些主題在不同面向上的問題,並能了解這些議題的不同觀點或論述。」因為所有議題都是當下的問題,也是未來關乎自身的現實事件。好讀周報「讓愛重生」徵文,以器官捐贈做為討論焦點,讓學生得以從器官等候者、受贈者,或器官捐贈者、器官捐贈家屬等各角度,關切此生命議題並提出看法,是相當具意義的命題。

在數千份文章中,由於題目任務明確,學習單的引導提供清楚的材料與思考方向,因此同學們多能掌握題旨,就所選擇的角色,充分運用訊息,以流暢的文字表達對器官捐贈的看法。其中國中組因參加人數甚多,挑選出的佳作表現也十分亮眼。

但寫作畢竟不是說明書,而是具有溫度的情感表達;提出觀點並非摘要資料,而是要確切地建立於論述之上的觀點辯證。以下將摘取入選同學敘述,說明表現形式與寫作策略的傑出之處:

論述確切,前後呼應有層次的結構

選擇以論說方式表達想法時,就要遵守文本表述的特點,也就是論點、論述、論據論證,因此提出有力的概念、論述清晰、結構嚴密,便是分出高下的關鍵。

如新竹高中吳冠諭〈奇異恩典〉一文,由「器官捐贈是讓兩條原本不相連的半徑,通過死亡而有了連結,最終得以繪出一個美麗動人的圓」破題立論。接著以人生無常、傳統觀念保留完整大體與等待捐贈者的生命對比,凸顯生命獨特與珍貴的論述,進而拉出「跳脫本我的軀殼概念,能圓滿延續更多的人,何樂而不為?……讓另一個人用你的眼睛記錄世界的美好,用你的心澎湃他人的生命,替你堅強而有意義地活下去,何嘗不是重獲新生的一種選擇?」為論證,具有條分縷析,層次分明,並能適當敘寫情意等優點。

事實說話,形成強烈具象的力道

抽象的概念往往必須借助具體的數據、事件、畫面凸顯,才能形成感人的說服力。如直述捐贈以救人,只是傳達意念卻少了溫度,不如新北深坑國中劉子菱〈雨後,天晴〉這段以一個人成全一群人,不是偉人卻偉大,所強化的震撼:「舊的殘骸經由天使化身的手,在新的軀體重生,眼睛、心臟、皮膚……一個人,成就了一群人的生命。他並不是偉人,卻是做出偉大成就的人。」

另如林口康橋國際高級中等學校吳珮瑄〈永恆的愛〉:「有人看見了美麗的世界,有人再也不必做血液透析,有人能自由地用肺來呼吸空氣,有人的心臟充滿生命力的跳躍起來,如此,我也將從受贈者身上持續感受美麗萬千的世界。」透過有人如何如何的動作,確切而清晰地表達受贈重生的喜悅,形成有力的論證。

細節描繪,塑造深刻動人的景深

情感往往寄託於觀看的鏡頭中,是以淡去枝節背景、特寫焦點、放大幽微的情節最能帶領讀者進入內心,進而產生悸動。如台中衛道中學郭宸妤〈美麗心願〉起筆時,以筆的提與放呈現糾結情緒:「取捨的掙扎不斷上演,以器捐者家屬而言,內心猶如猛烈怪獸衝擊的矛盾,讓本欲靈活持動的筆漸漸停滯,提了又放,放了又提……。」

又如北市內湖高中陳佳莉〈離別是嶄新的開始〉分別以病者和自己的角度鋪陳美好的曾經:「他總是對我說:他懷念全力奔跑時,強風呼嘯而過的感覺、街道上變換的風景、清晨濕潤的空氣。看著他如今逐漸失去肌肉的雙腿、凹陷的臉頰。我不禁想起曾經擁有精實肌肉,眼裡總是充滿自信的他……」,最後以「我會想起他在田徑場上那健壯的背影,當陽光傾灑而下,他轉頭笑著向我揮手。雖然我再也無法見到那樣的他,但是我知道,他還活著;會有那麼一個人,承載著他的器官,繼續在他熱愛著的土地上一直跑下去。」呼應捐贈者在記憶裡的永存,以及繼續奔跑的生命意象。

畫面為喻,帶出餘韻無窮的情思

以親友家屬角色書寫,多半採不同意到同意的心路歷程,透過獨白式的激辯,表述反思,理解,至放下的自我說服。同中展現異的策略,可以是畫面帶出捐贈意義的比擬,如新北土城國中陳法蓉〈讓愛傳承──器官捐贈〉:「生命,是一葉扁舟;愛,是河水。河水帶著小船,在河道上航行著。即使小船壞了,河水也還是不斷的流動著。小船並不會消失,河水會帶著他,以另種方式造福萬物。讓我們用器官捐贈,把愛,傳承下去。」

或是回到動作抒情,如北市景文中學國中部陳政聖〈放下〉:「我望向她,她不知何時醒了過來。她眼角閃著淚光,上唇和下唇一直抽動,似乎要說些甚麼,卻發不出一絲聲響。但我懂了,懂了她那最後的請求,我在那一瞬放下自己的執念,在她額上一吻,接著在她耳畔說:『我同意了。』」或是回到醫院現場,再以電影結尾拉長空間,若隱若現地帶出思念,台中居仁國中邱子瑄〈說再見以前〉:「『謝謝你做出這個決定,他的愛將永遠存在我們心中。』協調員告訴我,欣慰的淚水從眼角緩緩流下,最終,我選擇了成全了你的心願。走在街道上,我環顧四周,你,在這裡嗎?」

故事跌宕,建構情節的深層意涵

人事的組合原本就是一個又一個思想、行動的變化,因此好的故事往往是生命軌跡的縮影,最具多元解釋的啟示性。如宜蘭蘭陽女中林佾潔〈流不出的,淚〉,從受贈者的角度,寫重見光明的人生,轉而敘述去看望捐贈家屬,在他們嘴角溢出溫暖的微笑中,表達深刻的感知與捐贈的意義:「我十分佩服你們的勇氣和想法,也慢慢理解為何不是痛苦地看待你的離去,而是坦然的面對這生死關頭。」「這雙眼睛還在日夜地運轉,讓我能好好地看著這片可愛的土地。」(編按:在台灣,執行器官移植的醫療院所不會透露捐贈者與受贈者的個人資訊,雖然兩方碰面消息時有所聞,那些通常是受贈者感念捐贈者大愛,靠著拼湊資訊推敲出捐贈者身分而相認。)

新世代的學生必須看得更廣,想得更深,才能站在更廣大的脈絡來觀看世界與個人價值,這次徵文裡,欣見同學們以文字表達器官捐贈的關注與思考,這契機將是未來發揮大愛的實踐動力。



〈編輯室悄悄話〉
本次徵文來稿眾多,但徵稿有要求字數限制,超過字數,寫得再好也只能割愛。另外,本次徵文題目要求「抒情或論說」,許多同學寫成小說或故事,會有偏離題意的問題,實為可惜。

有些同學好不容易題目懂了、理解也對了,但平常的積累不足,下筆無法深入,變成泛泛之論。由此可見同學大多缺乏議題寫作經驗,平常可多閱讀報刊、關心時事、發表看法來自我訓練。

練習議題式寫作必須掌握「思考角度訓練」,除了把文章看懂以外,透過多提問、多思考,促使自己遇到新議題時,懂得從不同角度切入,大考時就不會與他人想法「如出一轍」。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