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動物一票

投動物一票

文╱記者郭琇真

近年來,動物福利雞蛋成長近10%,市占率仍不高。現行難題是,友善飼養成本較高,蛋農即使投入轉型,如果缺乏自行銷售的本事,再優質的蛋也得賤賣給蛋商,是蛋農、消費者雙輸。

說到底,消費者願不願意以消費支持動物福利、投動物一票,正是產業轉型的關鍵。

「台灣蛋價太便宜。」中興大學動科系名譽教授李淵百表示,民國47年一斤雞蛋賣14元,當時台灣人平均月薪300至500元;60年後,薪水成長100倍,蛋價卻只翻倍,一斤在25至30元間,「消費市場過度追求便宜,農民只好壓榨動物來降低成本。」結果卻是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雞蛋檢出芬普尼等動物用藥。

國際趨勢…重視經濟動物

重視經濟動物的處境是國際趨勢。農委會在2015年發布「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明文定義雞蛋的「友善生產」方式,包括:「豐富籠」、「平飼」和「放牧」3種模式。但指南沒強迫性,許多大規模蛋農考量友善飼養會提高成本,也怕習慣便宜雞蛋的台灣消費者無法接受,始終不敢踏出第一步。

支持關鍵…認識動物福利

提升消費者對動物福利的認知,是第一道解鎖關卡;若消費意識改變,要求賣場提供動福蛋;那麼,通路就會要求供應商改善動物福利,才能形成善循環。

去年5月,法商家樂福跟隨母國政策,率先在全國各門市設立「非籠飼友善雞蛋專區(只賣平飼和放牧雞蛋)」。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總監蘇小真指出,消費者不是不願意花錢買好蛋,只是沒有容易辨識的標章,能夠方便地將消費轉為支持。

建立標章…方便大家選購

讓有心支持動物福利的消費者,知道去哪選購,標準如何,是第一步。動物福利發源地英國,動保團體推出驗證標章,並組成稽核員到產地檢視生產環境;有公信力的標章,貼在每顆雞蛋上,甚至有各別生產日期,在數家連鎖超市都很容易看得到、買得到。

跟著這步伐,家樂福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攜手推廣「友善雞蛋聯盟」標章,由畜產專家參與產地稽核,為生產方式確實把關。

建立標章不只讓消費者容易辨識,也可幫助農民。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說,畜產專家到牧場稽核,可蒐集農民轉型碰到的飼養問題,帶回來做研究或詢問其他專家,這能鼓勵更多蛋農投入,讓產業朝共好邁進。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