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 也能救命?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左和柏靈頓熊在白金禧年慶祝特別短片中,於白金漢宮共進下午茶。圖/法新社

喝茶 也能救命?

文 /編譯羅方妤

茶葉一直以來具有多種意義──它是18世紀大英帝國最珍貴的資源、是個全球商品、一種讓人舒心的飲料,或者在250年前的波士頓人眼中是政治壓迫的象徵。但人們可能沒想到茶葉還有一個作用,是個能拯救生命的公共衛生措施。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同行評議學術期刊《經濟學與統計學評論》(Review of Statistics and Economics)近期一篇論文中,科羅拉多波德大學經濟學家法蘭西絲卡.安特曼(Francisca Antman)指出,英國1784年「折抵法案」(Commutation Act 1784)生效後,茶葉稅從119%降至12.5%,迅速風行成為大眾飲品。由於泡茶需要將水煮沸,而正因這個簡單的作法,使當時因痢疾等水傳播疾病而死的人數也在此時減少。

這個時代的英國人口統計長久以來對歷史學家而言是個難題。1761至1834年間,英國人每年死亡率大幅下降,從每千人中有28人死亡降至25人。但在同一時期,薪資似乎沒有上漲太多,也可以說生活水準沒有提升。事實上,隨著工業革命興起,愈來愈多人湧進衛生尚有很大進步空間的城鎮。安特曼說:「我想這是個還沒有定論的辯論。」

史學家曾提出,由於茶需要用沸水沖泡,茶葉可能是研究死亡率下降遺失的環節。沸水殺死引起痢疾等導致腹瀉疾病的細菌,在當時的死亡記錄中通常被記載為下痢,或血痢。

安特曼說:「隨著人們進城工作,考慮到他們的衛生水準,能預期到最大的殺手就是水。」

不過,這還是個很模糊的說法,理論上很有趣但難以證明。

安特曼開發了個測試方法,她使用英格蘭400個教區的地理資訊,其研究核心有個簡單的假設:一個地區水源多意味著有更乾淨的水。如果一處水源被汙染,居民可能會改去另一處水源取水。此外,如果人們住在河流發源地附近,其水資源可能比下游居民使用的水更安全。安特曼從教區的海拔高度推論出這點。

透過推測各教區的水質,安特曼能觀察到水質較差的教區死亡率下降幅度是否大於水質較好的教區。

檢驗這個假設的關鍵年份是1785年:當時茶突然成為英國普羅大眾能負擔的飲料。其實這之前已經出現很多事物去推薦人們喝茶:人們可以用少量茶葉泡出一壺令人滿意的茶,茶葉能回沖多次,且價格可能比啤酒還便宜。當時啤酒變貴是因為釀造過程複雜,及政府對啤酒原料麥芽課稅。

然而,直到1784年「折抵法案」(Commutation Act 1784)生效,茶葉稅從119%降至12.5%,茶葉消費量暴增。茶葉史學家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寫道,截至18世紀末,連窮苦人家一天都能喝兩次茶。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