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經典 跨領域三國——三國ONLINE中

玩轉經典 跨領域三國——三國ONLINE中

【文╱聯經出版提供】

●角色選擇╱貴族+羽扇 諸葛村夫誕生

如果要想一個首抽庶民,後來翻身成為貴族的例子,大概就是諸葛村夫孔明軍師了吧。《三國志》裡的諸葛亮其實沒有後來的演義或小說那麼浮誇。他的叔叔諸葛玄原本依附劉表,但諸葛村夫可能覺得劉表成不了事,所以叔叔過世他就開始cosplay村夫: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畒,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時先主(劉備)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陳壽《三國志》

後來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徐庶引薦孔明當軍師,劉備「三顧茅廬」拜會孔明的故事。不像小說裡使妖術、會天變,羽扇綸巾、運籌帷幄,這些在正史裡都沒有提到。《三國志》唯一提到孔明比較特殊的才能,只有他的小發明: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云。──陳壽《三國志》

連弩、木牛流馬,以及八陣圖等兵法,確實是諸葛村夫的發明,但是不是真的能夠運用在實戰就不確定了。整體來說呢,先擱置小說、演義、遊戲裡諸葛亮的呱張(誇張)形象,他就是一個為國家鞠躬盡瘁的輔佐者,偶爾也兼職當一下發明家,差不多就這樣了。所以雖然等級封頂練成SSR五星孔明,但也不用太高興齁。

●裝備加值╱cosplay軍師 羽扇成必穿神裝

我們看三國電影,或玩三國遊戲,想到軍師都是戴著綸巾,拿著羽扇或著是拂塵(就是張三豐或武當派他們拿的那一支),先不要說羽扇還是拂塵這種裝飾品到底有沒有攻擊力好了(我猜是沒有,純粹只是裝飾效果),但古人真的會這樣穿嗎?是何時出現在中國歷史之中的咧?

讓我們先從《三國演義》裡諸葛軍師的描寫看起,話說第52回〈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龍計取貴陽〉裡,軍師登場是這樣說:

只見對陣中,一簇黃旗。門旗開處,推出一輛四輪車。車中端坐一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用扇招邢道榮曰:「吾乃南陽諸葛孔明也。」

啊哈,原來孔明平常坐輪椅,不是啦,坐著四輪車,頭戴綸巾,身穿鶴毛大衣,拿著羽扇的形象,與《三國演義》的建構很有關連。不過《三國演義》這段其實也算有考據,因為執扇確實是從漢末至東吳時期開始興起。

《世說新語》有一則記載,說當時庾穉恭當荊州刺史,送了皇帝一把羽扇,但皇帝卻覺得是舊貨。竟然拿二手品進貢給皇帝,這太扯淡了吧?該怎麼辦呢?

庾穉恭為荊州,以毛扇上成帝。成帝疑是故物。 侍中劉劭曰:「柏梁雲構,工匠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鍾、夔先聽其音。穉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後聞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這時侍中劉劭出來拍馬屁緩頰說:「當年漢武帝的柏梁台蓋好,也是工匠先睡在底下,皇帝的管弦樂隊演奏,也是鍾子期與夔這些樂工先聽有沒有走調。所以人家進貢的扇子,不在乎是不是二手貨,而要看它是不是好貨。」

庾穉恭輾轉聽到劉劭這段話,鬆了一口氣,說:「這個人應該讓他常常陪在皇帝身邊。」

這故事有什麼啟示呢?嗯哼,好像是說比較會拍馬屁的人當官比較久喔。不過這個我們不用學,重點是說,用羽扇在東漢還不普遍,還是進貢品,但到了六朝就變成士人的必需品了。根據嵇含〈羽扇賦〉的序說:「吳楚之士,多執鶴翼以為扇。雖曰出自南鄙,而可以遏陽隔暑。大晉附吴,遷其羽扇,御于上國」;而傅咸〈羽扇賦〉也提到:「昔吳人直截鳥翼而搖之,風不減方圓二扇,而功無加,然中國莫有生意者。滅吳之後,翕然貴之,無人不用。」

因為羽扇最主要就是搧風驅熱,一開始只有吳楚之地的士人在用,本來在中原是沒有這個門路。西晉滅吳之後,羽扇就傳到了全國,開始蔚然流行。

諸葛亮是荊州南陽人士,用羽扇應該是合理的,但羽扇畢竟不是兵器,沒有什麼附加的武力跟智力效果,那個純粹是遊戲裡的設定。不過也因為如此,拿著羽扇的形象,變成諸葛軍師的一種風格。梁代時的蕭繹離開荊州時,寫了一首詩告別荊州吏民:

玉節居分陝,金貂總上流。

麾軍時舉扇,作賦且登樓。

年光徧原隰,春色滿汀洲。

日華三翼舸,風轉七星斿。

向解青絲纜,將移丹桂舟。──蕭繹〈別荊州吏民〉

在詩裡蕭繹將自己比擬作寫〈登樓賦〉的王粲,以及統帥軍隊、揮舞著羽扇的諸葛孔明。這也就是古人想像中帥氣軍師的由來了。當然,我們現在有電風扇、有冷氣,羽扇功能就沒那麼大,除非是要Cosplay,不然平常應該很少用到羽扇了吧?

●戰場戰術╱奇門遁甲八卦陣? 諸葛村夫太神啦!

無論看漫畫還是打電動講到三國故事,都會提到諸葛孔明的「八卦陣」,杜甫也有一首〈八陣圖〉在稱讚孔明「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連後代編纂的諸葛亮兵書或文集,都煞有介事地將陣型畫出來,仔細說明,什麼「天衡十六陣,居兩端,地軸十二陣,居中間」等等,感覺好像真的可以把陣法復刻出來?

但其實在正史《三國志》的〈諸葛亮傳〉裡,提到八陣圖的段落很少:

(諸葛)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云。──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翻譯就是諸葛亮是個有小巧思的發明家,自己設計出連弩和木牛流馬,這兩樣大家也都很熟悉,一個是武器,一個是載具。要是在現代孔明大概就是個發明家吧?像賈伯斯或馬斯克這樣,具備創造力的開創者。只是「推演兵法,作八陣圖」之後,也沒有多加說明。

但若我們用八陣或八卦陣搜尋,其實可以看到《後漢書》記載,漢代竇融的曾孫大將軍竇憲,就曾經使用過八陣法,所以八陣圖肯定不是諸葛亮發明的,只是說他是使用這個陣法的人物中,知名度最高的那位。另外當然也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推波助瀾了。

在《三國演義》裡寫到八陣的章回題目叫做〈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陸遜在夷陵之戰大勝劉備軍,火燒劉備軍營七百里,正準備大捷而歸,沒想到誤入孔明所布之八陣圖中。《三國演義》畢竟是章回小說,所以增添許多戲劇性,說陸遜想離開此陣,「忽然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湧,有如劍鼓之聲。」石堆都成為人形,陸遜此時才大驚:「吾中諸葛之計也。」

這說起來已經不是行軍布陣,而是妖術了。但這是因為《演義》的改造,我們讀後來這些三國衍生的故事,才會覺得沒有太違和。陸遜後來如何出陣,可能很多人都聽過,諸葛亮的岳父跑來解說,告訴陸遜這叫「八陣圖」:「反復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

而孔明還囑咐岳父,等等會有東吳大將迷於此陣中,千萬不要幫忙。但岳父說自己平生好善,不忍見軍陷沒於此,所以將陸遜從生門帶了出來。原來是岳父當了背骨仔啊,所以說自家人最危險。等等,重點放錯了吧。重點應該是兩軍交戰,敵我殊途,就算平生樂善助人,但幫助敵人不就害到自己了嗎?

不過重點是《演義》畢竟只是小說,將歷史人物神化妖化,將這些過去就有的兵法,寫到超現實的層次。我想真實的諸葛亮是個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個一心匡復漢室(不是匡漢室)的發明家。應該還不至於使用妖術。所以各位讀歷史與小說的時候,對此間的虛實可要有些判斷力才是。

●知名戰役╱藉二喬 寫赤壁 杜牧詩 引論戰

建安14年(西元211年),曹操在荊州投降之後,鐵騎揮軍南下,與東吳的水軍在赤壁展開決戰,史稱「赤壁之戰」。由於曹軍爆發瘟疫,加上東吳火攻,曹操退兵,也確立了其後天下三分的局勢。

聽說手遊裡最受歡迎的莫過於三國遊戲,從抽卡、城戰到塔防什麼類型都有,你若也是三國粉,玩過三國類型的遊戲,就一定聽過大喬、小喬這兩位東吳美女。

根據《三國志.周瑜傳》,孫策攻荊州,當時「橋公二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到了唐朝杜牧有一首〈赤壁〉詩: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的意思說如果周瑜沒有東風之勢,則不能火攻曹操,那麼孫策與周瑜的夫人——大喬與小喬,就要被曹操收進自己後宮了。

只是這首詩到了宋代,有評論家持不同意見。許彥周說:「孫氏霸業繫此一戰,社稷存亡,生靈塗炭都不問,只恐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措大」是書呆子的意思,此處就是罵杜牧。如果赤壁之戰東吳打輸了,那麼整個江東將陷入戰火,但杜牧竟然只擔心二喬被曹操捉走,真是不知輕重。

當然,宋人談詩比較務實,到了清代詩話裡,許彥周又被打臉了——賀貽孫《詩筏》說杜牧刻意將焦點寫到了江東二喬,「變覺風華蘊藉,增人百感」,如果只是寫戰爭輸贏或東吳霸業,那就沒有這種詩意與隱喻;而紀昀說:「大喬孫策婦,小喬周瑜婦,二人入魏則吳亡可知。此詩人不欲直言,變其詞耳。」意思就是說二喬都被鎖進銅雀台,那東吳當然就滅亡了,所以許彥周不懂這種文學的曲折。

確實,文學可以寫實也可以想像,但有時候曲折婉轉,反而能呈現出詩意的幽微,這是我自己讀杜牧〈赤壁〉詩裡的體會。有時為了寫實或邏輯,反而失去文學歧義卻充滿想像的那一面。

● 好讀周報與聯合學苑推出「玩轉經典 跨領域三國」系列活動,結合閱讀、直播、問答、徵文等活動,邀讀者來一堂「跨領域三國課」。
詳情請上聯合學苑查詢:https://udncollege.udn.com/

【2023-08-07/聯合報/R07版/好讀周報閱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