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女星的「噪音擾鄰」風波,顯示民眾對噪音深惡痛絕、願意追蹤監測。但是,如果換成是追蹤「寧靜」,你願意為此耗費心力嗎?中研院人社中心G I S專題中心與台灣聲景協會合作,集結一群野地錄音師、流行病學者、聽力保健專家集結公民共同努力,訓練了首批公民「寧靜追蹤師」,找到台北17個聲量低於55分貝的「靜土」,結合圖片和聲音公布於「尋找55分貝靜土」網站。
中研院人社中心GIS中心執行長詹大千表示,「55分貝」音量是世界衛生組織對於住家區戶外的噪音建議標準,也是這一活動定義的「寧靜」標準。
根據歐盟的統計,2019年約有8千多萬都市居民,在交通噪音的影響下,整天暴露高於55分貝的「非寧靜」環境,即使在郊區,也有約3千多萬的民眾整天暴露在55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估計約有5分之1的歐洲民眾因噪音引發健康問題。而台北市的音量,大約在56到70分貝之間,比倫敦的平均85分貝低,但高於西班牙和法國。
此次的「尋找55分貝靜土」計畫,共計訓練25名「寧靜追蹤師」參加為期兩個月的追蹤,貢獻了182個位在台北市不同地區的採樣資料。找到17個台北符合「55分貝」的「靜土」,多數位於公園、巷弄、住宅區等。而不只台大校園、中研院、大安森林公園是「靜土」,萬華也有住宅區被認證是「靜土」。詹大千表示,此一數據希望讓城市居民知道,不是一定要登山健行,「靜土可能就在你的身邊。」
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表示,追蹤「寧靜」比追蹤噪音困難。這批「寧靜追蹤師」先參加工作坊、聲景走讀等訓練,學會使用噪音分貝App、透過「尋找55分貝靜土」Line上傳結果。
一位寧靜追蹤師表示,她開始學會去用噪音分貝App以及「尋找55分貝靜土」的Line時,體會到原本一個45分貝的地方,只要有一輛摩托車經過,就會讓整個音量飆到70分貝以上,參與這個活動讓她對環境整體音量改變與起伏因素更加敏感。另一位公民寧靜追蹤師也表示,這次的活動讓他發現,孩子每天上學的環境居然超過70分貝以上,讓他對於這樣的現象有更多的警覺。
而「寧靜」其實是一種長期平均的狀態、還加上心靈的感受,「寧靜追蹤師」紀錄分貝必須在同一個地點靜止3到5分鐘,才能得到完整的紀錄。范欽慧表示,別小看這靜止3分鐘,對忙碌的城市人來說已是挑戰。但她認為,能夠當「寧靜追蹤師」的人,「心中都有安靜的力量」、因此可以更堅定地做更恆遠的大事。
「大家都覺得台北很吵,但是怎麼去感受那個吵與靜,必須先要有感受力,才能創造改變。」范欽慧表示,「尋找55分貝靜土」是一次大膽的實驗,希望透過公民的努力,讓尋找靜土可以「從台北走向台灣、從台灣走向全世界。」
●「尋找55分貝靜土」網站:https://55db.geohealth.tw/
【2023-07-31/聯合報/R06版/好讀周報萬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