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不廣益 獨處更有好點子!
人們通常認為腦力激盪能激發新點子,但專家後來意識到集思廣義「沒什麼用」。圖為美國高中的課堂討論。圖/美聯社

集思不廣益 獨處更有好點子!

【文╱編譯羅方妤】

人們直覺上認為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有益激發出新點子,中文也有「集思廣益」的說法。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家指出,集體討論不一定最有效,獨處時反而更能想出好點子,專家還發展出有效的獨立思考需要遵循的一些架構。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過去曾鼓勵人們腦力激盪,一些專家甚至對集體思考深信不疑。但艾恩嘉開始教書後意識到,集思廣益「沒什麼用」,還說「最好還是自己想出點子」。

這種現象在艾恩嘉授課時變得更明顯。她說:「我開始近距離觀察到腦力激盪沒有用。(我的學生)會想出很多點子並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問(他們):『那麼你認為清單上的哪些點子值得探討?』事態就此開始走樣。」

其他常春藤名校專家也有同感,甚至說「集思不廣益」,根本是在浪費時間;人們獨處時反而更能想出好點子,因為人們在團隊作業時會擔心自己的想法不被認同,或產生「搭便車」的心態。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查莫洛–普雷謬齊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在「哈佛商業評論」網站撰文指出,針對800個團隊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人不和其他人互動時能產生更多原創性的想法;而團體腦力激盪通常會產生平淡無奇的結果。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均值回歸(regression to the mean)和生產阻力(production blocking)。

查莫洛–普雷謬齊克寫道,社會懈怠「也被稱做搭便車」,指「人們在團隊合作時付出的心力少於單獨作業」。

社交焦慮指的是人們擔憂其他團隊成員對於他們提出點子的看法。這個詞也被稱做評價焦慮(evaluation apprehension)。同樣地,團隊成員認為其他人更具備專業知識,他們的表現就會下滑。這對性格內向且較不自信的人而言特別是個問題。

均值回歸是個向下調整的過程。最有才華的團隊成員表現終究會與沒這麼有才華的成員配合。這種效應在體育方面廣為人知,如果人們與競爭力比自己差的人練習,自己的實力就會下滑,淪為平庸。

同時,生產阻力是指「如果人們希望其他團隊成員聽見他們的想法,那麼他們一次只能表達一種想法」。

換句話說,如果腦力激盪團體的人數愈多,人們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愈少。

艾恩嘉解釋,腦力激盪也可能引入偏見,因為第一個提出建議的人「往往被做為參考點」,其他人會更傾向基於他們說的話改變自己的想法。

然而,查莫洛–普雷謬齊克的文章指出,腦力激盪終究會被繼續使用,因為直覺上覺得這樣做是正確的。因此這會是人才管理庫的一種安慰劑,儘管腦力激盪的效力明顯缺乏證據,但據說有效。查莫洛–普雷謬齊克直言,腦力激盪能除了讓團隊感覺良好外,別指望能取得多大成就。

艾恩嘉說,產生高品質點子的真正方法是「獨立思考」。她表示:「多年來,我曾問過上萬人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我會說,『回想上次你想出最好的點子是何時。你在哪?你在做什麼?』而我可以向你保證……或許只有少數人會說他們是在腦力激盪時想到的。通常回答是『我在洗澡、小睡、慢跑或與朋友對話時』,而與朋友對話並不算正式的腦力激盪。」

艾恩嘉表示,獨立思考需要遵循一些架構才有效。

①在白紙上寫下點子,詳述問題並解釋為何列出的每個方法都能解決它。

②大聲說出自己寫的內容。我們的點子浮現在自己腦海中時似乎看起來很棒,但我們說出來時會變得更「模糊」。

③相信自己的判斷。

艾恩嘉承認,最後一步可說是最困難的。但與透過腦力激盪產生的想法相比,自己提出想法可能更令人滿足。

艾恩嘉說:「(獨立思考)感覺真的非常棒,因為你喜愛那些在慢跑和小睡時閃現的洞見。其實,比起我們在腦力激盪所做的事,我們更重視這些時候閃現的想法。」

【2023-06-19/聯合報/R04.05版/好讀周報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