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行為模式

改變行為模式

【文╱周明文(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

●發生什麼事╱父子常互嗆 受影響 婚後嗆老婆 變習慣

小白的父親是個掌控欲很強的人。在他的眼中,小白是個聰明而叛逆的小孩。小白一心想擺脫父親的控制,最後卻繼承了家業。不是冤家不聚頭,父子互嗆是家常便飯。

小白娶了小莉,感情很好。但小白完全複製父親的行為。他試圖掌控小莉,也常常嗆小莉。小莉耳濡目染之下,也開始回嗆小白。夫妻互嗆成了固定的行為模式。

小莉對婚姻不滿意,向好友小陳求助,希望他規勸小白。小陳發現他們經常互嗆,即向小莉說明行為模式的原理,並建議她從自己做起,打破這個模式,不主動嗆小白。在小白嗆她時也不回嗆,反而溫柔相待。

小莉這才發現不知從何時開始,夫妻互嗆已成為日常。可怕的是,她完全不曾察覺。她以往總認為是小白的錯,想不到自己也有責任。她決定遵照小陳的建議去作。

一開始,小莉覺得非常困難。因為隨時找理由嗆小白,或是在小白嗆她時回嗆,已經是多年的習慣,根本是不假思索的反射動作。想要克制這種行為,小莉必須格外地警覺,不斷地提醒自己。

一開始並不順利,但小莉始終不放棄,終於有了進展。小白發現小莉變了,最近很少嗆他。雖然不知道原因,但小白不知不覺中,也減少了嗆小莉的次數,甚至在嗆小莉之後向她道歉。

奇怪的是,小白竟然也減少了嗆父親的次數。父子間少了劍拔弩張,多了溫馨的互動。小莉一個人的改變,竟然可以影響整個家庭。

●專家怎麼說╱潛意識的行為模式 無法察覺難以突破

每個人每天都要處理許多事情,並非每件事都經大腦思辨才會付諸行動。一些駕輕就熟的事情,通常無需思索即可執行。反覆出現就可能形成一種行為模式。

行為模式一旦建立,就如同將程式輸入大腦,往後只要遇到某個情境,就可以自動、迅速執行。行為模式的樣式繁多,它可以只是晨起的盥洗動作,也可以是在某種情境下所引發複雜的行為及情緒反應。

行為模式不只存在於個人,也存在於人際關係中。多半是經常接觸的人,才有機會建立固定的行為模式,如家人或同事。所以每個家庭或公司都有一定的行為模式。

家人間的行為模式,可以由互動中形成,也可以是模仿的結果。最常見的模仿對象就是父母。所以行為模式不管是好的或壞的,都可能在家族中代代相傳,如小白父子。

行為模式多半在潛意識下進行,平時很難察覺它的存在,更無法檢視或更新。它可以讓事情進行的更順利,但有時也會造成困擾,如小莉。當事人因無法察覺,常常困在其中、難以突破。這時多半需要他人提醒,如小陳。

想改正不良的行為模式非常不容易。因為它行之多年,早已成習慣性的反射動作,想改變它,必須要經過下列步驟:

①有機會接觸行為模式的理論,並了解其內涵。

②有人提醒,讓你察覺自己的不良行為模式。

③興起改變的意願。

④下定決心,付諸行動。

⑤愈挫愈勇,堅持向前。

●我該怎麼做╱大腦與習慣的戰爭 開始思考才會改變

想改變行為模式,其實就是一場大腦與習慣的戰爭。大腦必須戰戰兢兢、不斷地提醒自己,才能拿回掌控權,改變行為。只要大腦稍不留意,習慣性的行為又會悄悄地出現。

所以一開始難免會有挫折,但只要堅持下去、不斷練習,情形必然會逐漸改善。最後,新的行為模式建立,成了習慣動作,才算大功告成。

或許你會好奇,小莉的改變為何會影響小白?兩人之間的行為模式有點像寫好的劇本,雙方你來我往,都在預期之中。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照本宣科,完全跳過大腦的思考。

當小莉的大腦重新思考,作出跳脫劇本的行為,就會令小白固有的行為模式難以招架。面對新的情勢,小白必須動用大腦,思考如何因應。只要雙方大腦開始思考,就有機會建立新的行為模式。小白與父親互動的改變,也是同樣的道理。

總之,家人間的行為模式,可能行之多年而不自覺,甚至代代相傳。如果有不適當的模式,只要先改變自己,就可以打破模式,令家人也作出相對的改變。這樣就有機會建立一個嶄新的行為模式。

【2023-02-06/聯合報/R17版/好讀周報男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