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莫莫談心〉把心找回來

〈與莫莫談心〉把心找回來

文╱莫茲婷(格瑞思心理諮商所)

《發生什麼事?》

在意「結果導向」 學習從好奇變冷漠

青少年朋友有很多口頭禪,其中一句最常聽見的是:「好無聊!」

青少年朋友真的很無聊嗎?舉凡上課、寫作業、例行的生活,好像都感到極度地無聊,且夾雜著抱怨、不滿的情緒。當然,「不無聊」的時刻也是有例外的,想當然爾就是上網、玩電動、看電視、看漫畫、打球、和同學朋友聊天的那些時光。

想想曾經何時,或又是什麼原因,把每天的生活區分為「無聊」和「不無聊」?更令人懊惱的是:被歸類於「無聊」的時間其實占了青少年朋友們大半的時間,上學、上課、補習、寫功課、複習……一點一滴的寶貴時間,在無感、空白、分心的狀態下,白白流失浪費了!

讓我們把回憶帶回到大約2到4歲的時候,從學步、學說話開始,小孩對周遭無比好奇,看到新鮮事物就不斷追問大人:「這是什麼?」「為什麼?」或當起實驗家,親自動手尋找答案。從眼神到身體內的每寸神經都熱血沸騰,這樣的好奇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種本能;再想想,現在的你或許也在說同樣的三個字:「為什麼?」只是口氣變了、心態也變了,這句「為什麼?」所道出的是抱怨、不滿和抗拒。

學習從「好奇」變成「冷漠」,一定有原因。原因之一就是在我們的經驗中,過度認同「結果導向」而非「過程導向」。

在學習經驗與記憶被按下「結果」鍵的那一刻起,我們會這樣問自己:「我可以嗎?」「我能考高分嗎?」「萬一做不到該怎麼辦?」我們開始在意成功或失敗,焦點就被轉移到「哪一個答案才是正確。」在這種心態下,我們努力想著跟「結果」有關的問題,對眼前的學習就會分心,彷如「心」從課本、作業、黑板上的圖或字、老師的聲音中抽離、疏離……我們忘記享受聽古人的故事、忘了好奇我們居住的這宇宙有多少奧祕、忘了去想事實或答案可能不只有一個……。

《專家怎麼說?》

常問「我要怎麼做」 讓學習熱情不減

為何我們的「心」在過度強調「結果」的狀態下會被偷走,以致最常聽見的就是別人對你說:「怎麼這麼不用心呢?」

心理學有個實驗,是研究人的「習慣化」:某種刺激持續不變地作用在某個人身上,直到這個人不再對刺激作出反應,就稱這個人已習慣化,刺激對他來說已不起作用、毫無意義。

這個實驗是觀察嬰兒的變化反應,包括吸吮、心率、呼吸頻率、以及對刺激注視時間的變化。當出現一個新刺激時,嬰兒最初是強烈反應(如吸吮停止、心率變快),之後刺激重複出現,嬰兒對之逐漸熟悉、興趣下降、反應減少,即為「習慣化」;當刺激發生改變,再次變得新奇,嬰兒興趣重新出現,即為「去習慣化」。

從以上實驗可得知,不斷變化的心理狀態才能使學習興趣保持長久,「心」也會維持在活躍狀態、熱情不減。因此,「尋找變化」和「尋找事物的確定性」是兩個大不相同的方向,當認為只有明確才是真正理解事物時,這些明確不變的事物反會造成我們的不用心,因為明確後就會停止觀察,其中的變動本質會被我們輕易忽略。

相反的,「不斷變化的過程」蘊藏更多豐富性,包含去思考這學習主題和過去的有什麼不同?我如何學會這主題?我對這學習主題有怎樣的疑惑?學習挫敗時,我的經驗告訴我什麼?我該如何面對?當我們的思緒被導引進入這些思想流時,心會如獲至寶,會維持在甦醒的狀態,也就不會無聊了!

因此,要常常問自己「我要怎麼做?」而非「我可以嗎?」「過程導向」的指導原則就是:沒有失敗,只有無效的解決方法。

最後再告訴你:凡事都是先有好的過程,才會有好的結果。任何一位表現卓越的人不都是如此嗎?然而,有時候我們因太看重別人的成就,常常忘記當事人也是歷經許多失敗與修正,才走到今天的地步。所以,藉著觀察別人如何一步步前進、如何克服困難,一來可了解成就其實是辛苦得來的成果,二來也提醒了自己:我也能擁有好結果。過程一定會付出代價,但是,是「辛苦」而非「痛苦」。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366期
格瑞思Facebook網址 www.facebook.com/mygrace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