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9期 2022-3-14 神奇馬偕

659期 2022-3-14 神奇馬偕

圖片故事:

1872年3月9日下午3時,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搭「海龍號」抵達淡水,在今日淡水郵局後方的河岸處登陸。他第一眼便愛上了淡水,「被這個地方深深感動,我立即下定決心,這就是一直在等待我的宣教區。」從這天起,馬偕以淡水為家,展開長達29年的傳教生涯。

今年適逢馬偕博士來台150周年,玉山社紀念馬偕,出版以馬偕博士為主題的繪本《淡水河邊的神奇馬偕》,由繪本作家粘忘凡構思故事,繪本畫家貓魚繪圖,訂定於馬偕生日(3月21日)發行。

馬偕以淡水為宣教、醫療和教育之基地,以淡水為家、娶妻生子,至1901年6月2日病逝於淡水寓所,享年57歲,他對北台灣的醫療、教育與宣教有著深遠的貢獻與影響。

《馬偕日記》10年前在台出版。馬偕在日記中記述,傳教初期以拔牙為主要工作。他和助手一天可拔700顆牙,「人還沒到就有熱烈的歡迎聲在前面,大批的人從遠方來拔牙」。據馬偕統計,他在台灣總共拔了2.1萬顆牙齒。1895年11月,馬偕偕同子女在淡水騎從加拿大帶回的自行車,沿途「群眾跟隨」,這可能是自行車第一次在台灣出現。

四季豆的閩南語「敏豆」也跟馬偕有關。據説四季豆、九重葛都是馬偕引進台灣。當時學生看到四季豆問「這是啥?」馬偕回答「Bean(豆子)」,「敏(音近bean)豆」由此而來。

為了紀念馬偕對台灣的貢獻,淡水郵局後方的河岸處設立了「馬偕藝術銅像」,銅像設計為馬偕上岸的意象,又稱「馬偕上岸處」。

好讀本周五問:
1.提到馬偕你會聯想到哪些人事物?
2.馬偕之外,還有那些外國人在台灣發展史,扮演重要角色?
3.馬偕上岸的淡水,當時不稱此名。請找看看你所在地區的地名,以前和現在一樣嗎?
4.關於豆子,你還知道哪些有故事的豆類?
5.請先找讀馬偕博士的資料,簡述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3月17日/周四中午12:00截稿,獲刊登者贈小禮一份,另選特別獎,神祕禮相贈,本期禮物於4月初寄送。

想要投稿的同學,請登入/註冊「會員專區」至「圖擊隊當期文章」投稿喔!
https://udncollege.udn.com/uc-member/


影音圖擊隊

高雄正義高中國中部:


圖擊隊完整榜單

1.提到馬偕你會連想到哪些人事物?
特別獎—文思涵(新北忠孝國中707 ) 我會想到早期來台的西方傳教士、他們所傳授的宗教,例如基督教、天主教,以及馬偕創辦的馬偕醫院。
李恩綺(台北百齡高中國中部903) 范鳳龍。他出生於巴爾幹半島的斯洛維尼亞,跟馬偕一樣都是把一生奉獻給台灣的人,並在宜蘭羅東創立聖母醫院,是一位外科醫生。
王韻晴(台北建成國中804) 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台灣宣教師──馬雅各
吳俊凱(花蓮豐濱國中901)) 教會,據說馬偕在台灣設立60餘所教堂,施洗信徒近3000人。
古明怡(苗栗西湖國中701) 馬偕將西方醫學和新式教育傳入台灣,他當時在理學堂大書院授課。
黃煜芸(彰化田中高中國中部804) 張聰明,是馬偕的妻子,出身於五股,也是台灣長老教會的宣傳師,夫唱婦隨,為愛及信仰奉獻一生。
梁泓昊(新竹建華國中802) 我會聯想到甘為霖,他是牧師兼傳教士,並且在1891年10月在台南創辦全台第一所盲胞學校。
多加以紹(新竹自強國中807) 巴克禮:在台南宣教,設立台南宣教,設立台南神學院,1895年起,歷經台灣日治時期。他在1935年10月5日病逝於台南,總計一生奉獻給台灣60年。
馮輝庭(新竹自強國中804) 滬尾偕醫館,現稱馬偕醫院,為台灣北部的第一間醫院;淡水女學堂,第一間專門為女生設立的學校,為當時女性不平等的狀況。可以看的出來馬偕為台灣貢獻了許多!
劉雯君(新北蘆洲國中818) 我會想到史懷哲,因為他們都在醫療上幫助了很多人。
陳維廣(新北辭修高中國中部702) 我會聯想到約翰.陶德,他在台灣設立洋行,被譽為「烏龍茶之父」。
2. 馬偕之外,還有那些外國人在台灣發展史,扮演重要角色?
特別獎—文思涵(新北忠孝國中707 ) 馬雅各在台南創設了台灣首座西式醫院看西街醫館(今新樓醫院),可以說是近代醫療傳入臺灣的先驅者。
謝辰欣(高雄鳳翔國中104) 八田與一,在日治時期參與水利工程建設。以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建造者聞名,有「嘉南大圳之父」的美譽。
簡巧蕙(高雄鳳翔國中807) 甘為霖,長老教會牧師與傳教士,19世紀後期在台灣南部傳教,1891年10月於台南創立全台第一所盲人學校,最早來台推行盲人教育,還發明了「台灣點字」符號,因此被稱為台灣盲人教育的開創者。
陸佑庭(新北竹林中學國一孝) 後藤新平,他為了尊重台灣傳統,展開大規模調查,成立臨時台灣舊習慣調查會,改變了治理台灣的方法。
洪嘉駿(新北蘆洲國中819) 英國牧師「巴克禮」開辦了台灣第一所西式學校「台南神學院」,又引進台灣第一部新式印刷機,並用這部印刷機刊行台灣第一份期刊《台灣府城教會報》,這是一本使用羅馬拼音來拼閩南語的雜誌。
劉涵榛(新北金山高中國中部301) 馬雅各於19世紀後期到台灣南部傳教及行醫,是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台灣宣教師,與馬偕醫師齊名。他在台南創設了台灣首座西式醫院看西街醫館。
司宇桐(新北竹林中學國一孝) 深入台灣原住民部落的英國商人──必麒麟。
潘思璇(花蓮豐濱國中901) 伊澤修二。日本統治台灣的初期,伊澤在各處宣導教育的重要性,並親自遠渡台灣,為設置學校盡心盡力。
李晨愷(苗栗西湖國中) 日本的磯永吉,他是在台灣引進蓬萊米的人。
林稙軒(台北龍門國中706) 斯文豪,他是台灣博物學的開端,也為10多種的台灣原生物種命名。

3. 馬偕上岸的淡水,當時不稱此名。請找看看你所在地區的地名,以前和現在一樣嗎?
特別獎—文思涵(新北忠孝國中707 ) 我所在的地區是板橋區,板橋舊稱「枋橋」(閩南語發音),因為板橋西方的一條小溪上,蓋了一座木橋。
黃若晴(新北鶯歌國中709) 其實讀音一樣,以前鶯哥,現在鶯歌。
李其叡(新北鷺江國中719) 不一樣,蘆洲最早取名為河上洲。
陳雅竹(新竹自強國中) 竹東鎮古名為「橡棋林」,橡棋又名樹杞,故也稱樹杞林。
詹珣(新竹建華國中802) 不一樣,早期新竹的周圍都是由竹子圍起來,所以叫竹塹。
林子榆(台北永吉國中805) 松山的原名是錫口,在平埔族的意思中有河流彎曲之處的意思。
翁譽芯(台北百齡高中國中部903) 士林區舊名「八芝蘭」,為平埔族語「溫泉」之義。清朝時期實施堡里制,簡化其名為「芝蘭堡」。清末時因當地讀書風氣興盛,遂改稱「士林」,有「士子如林」之涵義。
余唯嘉(台北建成國中804) 沒有,我住土城區,而這裡在日治時期叫海山郡土城庄。
黃朝國(花蓮豐濱國中701) 花蓮豐濱以前叫「貓公社」,地名由來是昔日有茂盛的「野生樹豆」,阿美語叫bakon,漢譯叫「貓公社」,所以地名由此而來。
周芷薇(苗栗西湖國中701) 苗栗的舊名為「貓裡」,是取道卡斯平埔族貓裡社的譯音而來,平埔族語是平原的意思。
蘇誠意(高雄前金國中704) 前金原本稱作前「衿」,區名之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為本區西向鼓山,取金鼓相對之意,一為本區西面愛河(古稱矜河),後人改「矜」為「金」,且以南段為前金,北段為後金,因區公所位於前金,故以此為區名。
4. 關於豆子,你還知道哪些名字有故事的豆類?
特別獎—文思涵(新北忠孝國中707 ) 豆子在日文念做MAME,MA的發音跟魔鬼的魔相同、ME的發音跟消滅的滅相同,也就是「魔滅」、滅掉魔物,因此每年到了「立春」前後,就會一邊撒豆一邊念「鬼出去,福進來」。
蕭郁璇(彰化田中高中國中部804) 漢代閩越國有一位男子被強征戌邊,其妻終日立於村前道口樹下,朝盼暮望,哭斷柔腸,泣血而死。樹上忽莢果,人們視為貞妻摯婦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
謝羽淇(台北三民國中701) 荷蘭豆,因是由荷蘭人將豆引進中國,所以人們便將這種豆子取名「荷蘭豆」。
陳籽伊(彰化成功高中國中部307) 應該要阻止,如果認為無法以自身的能力去阻止的話,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
袁崇祐(台北建成國中804) 豌豆,我小時候還聽過「傑克與豌豆」的故事。
蕭孟涵(花蓮豐濱國中) 大豆,用炒熟的大豆往惡鬼的眼睛丟去,據傳就可以消滅惡鬼、趕走邪氣。
李宜瑾(高雄鳳翔國中103) 納豆的由來據說是因為知名武將源義家從京都出發,遠征奧州(今日的日本東北)平息戰亂。當時的軍糧為大豆,而大家習慣把煮熟的大豆放入稻草並固定在馬鞍上。因馬的體溫大約為38度左右,經過高溫發酵,煮熟的大豆就變成了拔絲納豆。
許芯瑜(新北金山高中國中部301) 豆子,七步詩,曹植藉助毛豆的比喻,憑藉自己的才華保住了自己一命。
江冠佑(新北金山高中國中部305) 據說,紅豆的原鄉是中國。隋唐盛世之時,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橫渡大海到中國學習。他們帶回了先進的技術與知識,包括把碎肉、菜末包在麵團裡的肉包文化。 但因為日本和尚不吃肉,所以改良以紅豆代替肉餡,做成素包子。
林威鏵(新竹自強國中706) 我會想到孟德爾研究豌豆的故事,他讓我們的生物學界越來越發達,讓我們知道性狀跟表徵的知識。還有很多遺傳物質跟基因的知識!
陳坤宜(台北瑠公國中704) 花生。據說是朱元璋小時候在花生田裡玩累睡著了,花生把朱元璋的頭弄傷了,朱元璋就叫花生生在土下,花生就乖乖地到土裡了。
鄭元太(台北永吉國中805) 荷蘭豆並非產於荷蘭,是因為荷蘭人把它帶到中國,而且有趣的是荷蘭人卻叫荷蘭豆為中國豆。
5. 請先找讀馬偕博士的資料,簡述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特別獎—文思涵(新北忠孝國中707 ) 馬偕不僅在淡水行醫傳教,也曾到宜蘭、苗栗、台北、台南等地傳福音,途中也曾遇過民眾朝著他吐口水,但他始終奉獻心力給需要幫助的人。
張峻豪(苗栗西湖國中701)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一天拔了700多顆牙齒,無怨無悔的為台灣人付出。
方秉弦(高雄前金國中704) 馬偕的一生被讚賞為「寧願燒盡,不願朽壞」。
林威宇(新北竹林中學國一孝) 為了傳教,他很努力的學習台語,就是希望能夠讓台灣變得更加美好。
文思涵(新北忠孝國中707) 馬偕不僅在淡水行醫傳教,也曾到宜蘭、苗栗、台北、台南等地傳福音,途中也曾遇過民眾朝著他吐口水,但他始終奉獻心力給需要幫助的人。
姜玟君(高雄鳳翔國中101) 馬偕博士就像根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只要可以就一定會為當地人造福,第一次返回加拿大也順地到各國演說,因此到哪都特別受人歡迎、愛戴,後來回到淡水,在長期說話和呼喊的情況,他的喉嚨已不堪負荷,最後被診斷為喉癌,即使嚴重到喉嚨潰爛,他仍把握最後能發光發熱的每分每秒,吃力地為他的學生上完最後一堂課。
林薏菲(花蓮豐濱國中701) 我對馬偕詩中的其中一段印象最深刻:

我從雲中的隙口俯視大地

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我好喜歡在此遠眺!

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

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

找到我的歸宿……

王伯文(新北竹林中學國一孝) 為了要達成宣教的任務,馬偕知道非有流利的本地語言不可,於是他從僕人及牧牛孩童那裡學到通俗的台語,終於能夠流利溝通。
吳宣瑾(新北辭修高中高中部102) 在他剛來的時候其實一直被當地人欺負,不過他沒有放棄在台灣傳教的想法,也上山與原住民同相處、吃飯等,過程中感染了幾次瘧疾卻依然用他的堅持去努力著。
翁慈宣(新北蘆洲國中712)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馬偕1900年被診斷喉癌,連講話和吞嚥都有困難,但他突然跑到大學堂敲鐘,把學生召集起來,吃力地上完最後一堂課後便病逝了。
楊佳穎(新北鷺江國中911) 傳說四季豆是馬偕引進台灣,我很喜歡吃四季豆,但從來沒想過是誰引進,令我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