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譯馮克芸
消息自此傳開。吳健雄繼續重複測試且驗證,承受著要搶在萊德曼之前發表論文的巨大壓力。後來,萊德曼在李政道的要求下,把論文扣著不發。直到1月9日,吳健雄團隊開香檳慶祝,他們的測試推翻了宇稱守恆性。而吳健雄及萊德曼的兩篇論文,都在1957年1月15日發表,萊德曼的論文承認,是在聽到吳健雄的實驗結果後,才開始自己的實驗。
至此,哥大開了記者會,《紐約時報》頭版也刊載了這項消息。
袁家達指出,那是一項勝利,但同時損害已造成。那年年底,李振道與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但諾貝爾委員會拒絕頒獎給那項原理的實驗組人員。萊德曼在30多年後的1988年,因另一項粒子物理實驗而獲諾貝爾物理獎。吳健雄終身未獲諾貝爾獎。
●聲名卓著 傑出女物理學家
袁家達說,這其中似乎存在著性別歧見,畢竟在諾貝爾物理獎120年的歷史中,僅有4名女性獲獎。但在那之後數十年,吳健雄聲名卓著,屢獲讚揚:她在普林斯頓獲榮譽博士學位,當時校長稱她是「舉世最傑出的女性物理學家」,她在哥大取得終身職,她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擔任美國物理學會會長,還獲以色列知名的沃爾夫獎。
諾貝爾委員會的各項考量,要等獲獎人都過世後才能啟封,目前李政道94歲、楊振寧99歲。但當年還有一些可能讓吳健雄與大獎失之交臂的因素:在吳健雄及萊德曼的論文發表後一周,另有一篇論文發自芝加哥;有些人堅稱,國家標準局的科學家也有功,應共享榮耀;諾貝爾獎每年對每個獎項設有獲獎人上限。
●對於諾獎 她從未提及感受
袁家達說,她不知道吳健雄對此事怎麼想,她甚至不知道吳健雄是否對此有所多想,因為吳從未提起此中涉及的感受。而袁緯承說,他母親會希望自己的研究作品不言自明、有目共睹。
袁家達在文中提到,第一代移民多半努力讓自己遠離母語、家鄉食物,遠離舊有的生活方式,只有像她這樣的第二代子孫,才會熱切渴望知道更多上一輩的事,但當她知道自己對奶奶的事所知甚少時,為時已晚。
●紐約的家 清蒸高麗菜飄香
她記得小時候每到寒暑假,父母就會帶著她去紐約市的奶奶家。那裡有精美的茶具,空氣中飄著清蒸高麗菜的味道,她至今聽到人家說中文,就想起爺爺奶奶在她面前跟她說話。奶奶家的牆上,掛著許多照片,她是直到長大後,才知那些人中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周恩萊。也是直到長大後,她才知道,「原子彈之父」理論物理學家歐本海默與吳健雄熟識到稱她「姐姐」。還有,據說吳健雄生下袁緯承後,愛因斯坦曾去醫院探望。
●英文流利 口音阻絕了熟識
吳健雄的英文極流利,但帶著口音,小時候袁家達跟吳健雄打電話時,總聽不清一些字。她不知道語言在何種程度上阻止了她和奶奶彼此熟識,這種阻絕使得溝通降到最單純的交流,那就是:我知道她愛我。
吳健雄從1970年代起即多次返回中國大陸,但從未帶著她的唯一孫女袁家達同行,讓她會見親戚、學習中國文化。袁家達在文中說,中國是吳健雄的家鄉,但對吳健雄而言,那是個沾染著失落感的地方。就像袁家達現在每回經過哥大旁街道,爺爺奶奶的舊家附近,也有類似的失落感受。
●力爭上游 超越障礙有所穫
袁家達說,在那個美國還很難見到幾個中國人嶄露頭角、也少有幾個女性出人頭地的年代,吳健雄畢生力爭上游,成為他人敬重的人;她會希望孫女看到生命的無所限制──只要你超越周圍障礙,就會有所穫。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