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柯惠馨老師╱撰寫
延續〈基礎篇〉的閱讀原則,我們已經將〈不產牛乳的牧場〉一文進行重點判讀與文意統整、理解。緊接著我們必須針對「省思」與「思辨」進行陳述與驗證,令讀者更加深入了解作者書寫此篇的目的,以及從此文延伸出社會相關議題的思考面向,以下延續〈基礎篇〉以問題方式進行引導與說明。
你認為格德斯主張牧場轉型成為「流浪動物退休之家」原因是什麼?如何用文中的段落與觀點支持你的看法?
根據文章二、三、四段可知,格德斯數十年來因為原本牧場粗暴對待牛隻,導致小牛因尋找母親啼哭不已,因而想將牧場提前結束營業。但因牧場牲口太多載不完,囤積的剩餘牲口令他有了將牧場轉型的想法。
你認為布藤蘭牧場轉型成「流浪動物退休之家」最重要的觀點是什麼?如何用文中的段落與觀點支持你的看法?
根據文章第六段可知,布藤蘭牧場之所以轉型,是因為想要尋求與動物「和平共處」的機會,將動物與人平衡看待,不再以「食物」或者「商品」作為牲口的定位。因此,牲口的活動時間與範圍,甚至活動方式都不再受到人類嚴格規範,沒有任何一隻牛該為了產乳而存在。
閱讀〈不產牛乳的牧場〉後配合〈肉食傳統的改變〉一文的觀點,你認為解決地球暖化的關鍵是什麼?請以文中的段落與觀點來支持你的看法。
根據〈肉食傳統的改變〉一文中提及:地球暖化其中一個原因來自牧場排放超標的溫室氣體,然而,人類因貪婪而飼養大量牲口,將是助長溫室氣體的元凶。牲口大量增加的原因又來自於人類肉食主義的慣性,這呈現必然的走向:肉食主義→大量飼養牲畜→排放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因此,改善循環必須從源頭做起,一旦人類改變傳統肉食主義的飲食習慣,自然能夠降低牲口成為商品的可能,減少過度飼養,進而達到減緩地球傷害。
配合〈不產牛乳的牧場〉一文進行社會中常見的「牧場觀光」思考,「能與動物進行互動」的牧場經營與營銷,究竟是培養孩子「環境教育與友善動物」的策略,還是將動物視為「商品」販售呢?
根據〈不產牛乳的牧場〉一文所云,將牲口作為商品的目的來自於大量飼養,進而得到更多錢財。縮減牲畜的生存範圍與需要,違反牲畜天性,以粗暴方式對待牲口孕育的功能。如若「觀光牧場」能夠在不影響動物作息,以及改變動物天性的情態下,引進「適量觀光客」進行教學與觀賞,或許也可視為教學現場的實現。以「適量客源」、「適量門票」、「適時開放」三者共構下所開放的牧場,則能夠在尊重生命的現實下,進行環境教育;反之,則依然落入「商品販售」的一環,只是販售的是動物的「觀賞價值」而非傳統肉品的銷售。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