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高中海洋課 面對恐懼悟人生

馬公高中海洋課 面對恐懼悟人生

文╱林雅儀

澎湖縣坐落台灣海峽,由90個大小島嶼組成。澎湖馬公高中利用地理優勢,推動海洋文化選修課,藉獨木舟運動,帶學生探索踏查。

指導老師張祖德說,許多澎湖孩子一有機會就往台灣跑,逛百貨、玩樂園,雖生在澎湖,但「坐捷運的次數比坐船多」。不少是因上大學後招待同學遊澎湖,才從遊客手冊認識澎湖。

●上學期教理論 下學期學實務

一學分的「海洋文化獨木舟理論與實務」開在高二,上學期教澎湖地質地形、潮間帶跟珊瑚礁生態系、海洋文學,還有航海相關知識,如潮汐、導航、畫航線圖,下學期扣合獨木舟運動,從認識船體,泳池模擬划船,最終實際出海,完成跨島露營行程。

●不只划船知識 也學與人共處

張祖德表示,升學掛帥下,學生通常只需顧好自己,導致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這堂海洋課的用意不在教學生划船,而是透過獨木舟運動學會與人共處。

學生划船出海時,多是6、7人一組,不是猛划就好,必須顧前顧後,看看有沒有隊友落後太多。划雙人舟更是默契考驗,明明兩個人都很會划,沒想到上了雙人舟,怎麼划就是原地踏步,或是偏離航道,這讓學生從身心都多了不少體會。

張祖德的「本業」是歷史老師,他說,歷史其實是一個個故事的累積,「歷史感」沒辦法從課本學,必須實地踏查才有辦法體會。划船跨島,他刻意要學生把水壺倒乾,強迫學生跟居民求助,認識當地聚落,了解在地人如何以海為生,體會先民怎麼胼手胝足在小島安身立命,「有感受,就有感動,才有認同」。

●實際出海一趟 看清海洋問題

比起動力船,獨木舟能緊貼海岸航行,可近距離欣賞澎湖玄武岩之美。也因為夠近,看得到怵目驚心的海洋廢棄物。課堂上教海廢議題,划船上岸,師生有機會就淨灘,也想辦法減少出海時產生的垃圾量。

現今生活太方便,吹冷氣滑手機,吃外食喝飲料,消耗跟丟棄是那麼理所當然。過去統計,到澎湖的觀光客每人每天產生兩公斤垃圾。師生5人5天產出的垃圾控制在1公斤。

張祖德說,海邊的垃圾永遠撿不完,比起淨灘,他更想讓學生「認識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出海這一課,學生雙手划船,自炊露營,生活也可過得節約;夜裡跟同伴分享心情,原來沒有手機也可過得充實。體會生活的其他樣貌,才有可能產生友善環境的行動。

對選修海洋文化課程的馬公高中學生來說,儘管已有大半年的知識儲備跟泳池模擬,到了真正出海那天,心情仍難免忐忑。

高三學生許慈庭說,沒想到自己會暈船。第一次出海,沒吃藥暈船,又遇到壞天氣,擔心翻船,整趟航行都靠意志力苦撐,大海給了她一堂震撼教育。就算苦頭吃了不少,她認為,在這堂課學到了突破自我,找到勇氣和毅力,「每一次航行都是成長,當成下一次的養分」,更體會到大自然值得敬畏。

另位學生許慈雨,經特殊選才錄取國立海洋大學商船學系。她說,阿公和爸爸都是漁船船長,早在國中她就有意往此發展。上課後,更確定了志向。

她說,課中雖然學的是駕駛獨木舟,但大小船航行的概念都一樣。更重要的是,獨木舟教她「如何面對恐懼」。

獨木舟有個「翻滾」技巧,即翻船後如何自救。許慈雨解釋,人進到水裡會恐慌,擔心無法呼吸,這個訓練是對抗人的本能。「它讓我學到怎麼順勢而為,利用水的力量去翻上來」,這個道理也適用在社會人情上。

海洋文化只在高二開課,許多學生成立社團,自主加長學習,也傳承經驗。高二的王紹之是副社長,他說有次到員貝跨島行,跟前副社長划講究默契跟頻率的雙人舟,出海後,兩人竟誰也不服誰吵了起來,後來,雙方各退一步,解決了爭執,回程就順了。王紹之說,自此看到同學划船起衝突,他都可以想辦法調解。

高二的許廷宇擔任社長,家人從事獨木舟旅遊產業。他說,雖然以前也透過船認識澎湖,但獨木舟讓他看得更近,也讓他興起關注海廢的念頭。

他說國中就時常參加淨灘,上了高中,更在生活中落實減塑,跟同學打球也會提醒大家自己帶水。未來他想投入與海有關的行業,比如海洋休憩。

●校長說╱看似簡單 大有學問 藉獨木舟 學習領導

丁志昱2019年接任馬公高中校長,去年首度參與中屯員貝跨島行,他說,從課堂學習到實際出海,步驟看似簡單,裡頭很多細節大有學問,時時都要風險管理。

除了學習海洋專業,丁志昱說,學生也藉獨木舟了解「領導」這件事。出海時大家分組行動,資深帶資淺,必須觀察四面八方,掌握大家安全。

馬公高中也有職校科系,觀光科把澎湖旅遊融入課程,每年邀請資深導覽人員教學,學期末讓同學為學弟妹導覽,也是學習成果驗收。

馬公高中也研議開設「澎湖國際移工與移民」選修課,談全球人力流動,也談移工文化影響,移工管理與人權。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