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柯惠馨╱撰寫
煮飯需要食材,否則廚師技術再精湛仍無能為力;寫作也是,豐富材料與適當選材都是完成一篇好文章的關鍵。究竟什麼素材符合文章主旨?我們可以依循幾個方向討論:(一)材料具備針對性(二)主題從日常提煉(三)由小見大的省思。
「材料具備針對性」指的是選取主題除了符合文章意涵外,重要的是必須有針對性,就是必須謹守「讓人一眼就能提起共鳴」的感受,才能快速而巧妙的令讀者感同身受。例如〈舊照片〉,如果想寫與阿嬤的情感,可以提煉出針對性材料有:「阿嬤抱孫」、「嬰兒倚杆站立,阿嬤前方微笑」、「阿嬤餵飯」、「阿嬤牽著手」……。這些材料著重在「阿嬤疼愛孫兒」主軸上,針對性十足,往往能夠勾引出讀者的共通經驗,進而達到與作者共鳴的境地。
其次,「主題從日常提煉」說明只要選擇熟悉的題材,就能夠寫得細膩動人,即使不能篇篇佳作,但至少可以令讀者感受到誠意。生活中有許多可貴的經驗,鮮少人知道它的價值,因為這些可貴的經驗看起來通常平凡無奇,諸如陪媽媽去市場、上學途中、每日的晚餐,甚至是一張張看起來姿勢相同的舊照片,都自有令人動容的地方。因此,得心應手的文章並不在於奇特的取材,反而是在日常生活經驗中披沙揀金的人才容易完成佳作。
延續上述兩點,最末我們提到「由小見大的省思」,指的是主題雖然平凡,但卻必須賦予它神聖任務,即是透過對人事物的細微描寫,挖掘背後涵義,又稱「由小見大」,或是又叫「小故事大道理」。例如:透過父親在廚房張羅晚餐的背影,細膩描寫彎駝背脊、蒼白鬢髮、蹣跚步伐… …對比父親住院後空蕩廚房的濕氣,理解到「有父親的背影才是家」。
選材以此三者為原則,能在日常生活中提煉出具備針對性的文章,並藉由鋪滿細節的文章,勾勒出屬於作者的感思,甚至讀者的共鳴。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