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韻涵輯
美國杜蘭大學博士生奧爾德-湯瑪斯(Luke Auld-Thomas)及其研究團隊分析監控森林地貌的墨西哥坎佩切州(Campeche)「光學雷達」資料,發現歷史悠久的馬雅(Maya)古城遺址,研究成果10月29日發表於《古物》(Antiquity)期刊。
奧爾德-湯瑪斯與同儕和指導教授分析自然保護組織蒐集的光學雷達量測數據(LiDAR,簡稱光達),探索墨西哥坎佩切州植被區地底約122平方公里的範圍,結果發現三塊主要區域(Block 1,2,3)、共6764座建築物,其中第二區(Block 2)占地約16.6平方公里,包含兩個城鎮中心、金字塔、球場、住屋、堤道,以及環形建築。
他們以附近潟湖的名字「Laguna La Valeriana」命名第二區的失落城市為「瓦萊里安納」(Valeriana),瓦萊里安納的建築密度(指一塊土地上可蓋的建築面積)僅次於現今最大的馬雅遺址「卡拉穆」(Calakmul)。
奧爾德-湯瑪斯自述透過Google搜尋,找到墨西哥自然保護組織「Alianza M-REDD+」,並向其申請光學雷達的數據進行考古分析。光學雷達測繪技術經由無人機等工具發射光脈衝,光脈衝碰到障礙物反射,感測器偵測到後,測量飛行時間,計算感測器和障礙物之間的距離,藉此繪製地圖。
研究共同作者、杜蘭大學考古學系教授卡努托(Marcello Canuto)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改變西方世界認為熱帶地區是「文明消失之處」的觀念。研究人員尚無法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瓦萊里安納消逝,但推估氣候變遷是主因。
馬雅文明在西元850年至950年之間衰敗,城邦人口數在西元800年至1000年之間大幅減少,考古學家歸咎人口過於稠密而難應對氣候問題。奧爾德-湯瑪斯說:「乾旱發生時,這裡擠滿了人,沒有太多的活動空間。隨著人們搬到更遠的地方,整個城市可能就此分崩離析。」
卡努托說,光學雷達技術宛如打開失落文明世界的門,改變考古學家調查熱帶地區等植被覆蓋地區的方式,以前他必須步行、使用簡單的儀器仔細檢查土地、手工繪製地圖,但自從光學雷達技術興起,繪製地圖的速度比以前快上數倍,但世界上的遺址數量龐大,不可能指望讓它們全部重見天日。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