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撿選做回收 循環經濟新生活

AI撿選做回收 循環經濟新生活

文/林雅儀

3K產業科技加持 資源再生更有效率

走進新北市五股夏綠地街的一處挑高廠房,大約5公尺高的回收物小山映入眼簾,碩大廠區卻只有10多名的作業員在產線上。該區曾是民眾避而遠之的五股垃圾山,112年起新北市政府在此成立新北市資源循環教育基地,成為全台首座採用AI揀選技術的資源回收分選廠。該廠主要分選來自新北市三重、蘆洲、五股的家戶資收物送進作業機台後,歷經初分選、光選機、AI揀選和磁選機的層層關卡,最終依照材質落入儲存槽,累積一定分量再送往再生處理廠。

●垃圾再生前 先分選處理

資源回收垃圾進入再生作業前,得先經過分選處理。以塑膠類為例,往下可再分成編號1到7號,化學性質各異,有的耐高溫、有的耐酸鹼,因此回收再製程序也不盡相同,分選後才會送交專攻個別材質的再生廠商。

●影像辨識AI 分類更準確

各種材質在近紅外線照射下,呈現不同的反射光譜,這裡的光選機便運用此原理,比對反射結果和電腦資料,透過空氣噴嘴把物品噴射到各自的產線。紙、紙容器和鋁箔包到紙線,塑膠容器、塑膠袋、非容器塑膠則去塑膠線。接著經過影像辨識AI系統的火眼金睛,紙容器和塑膠容器再進一步區分,確保回收物落入正確儲存槽,送往對應廠商。

目前AI辨識率達到97%以上,為找出「漏網之魚」,產線仍保有人工分選,也設有磁選機負責區分含鐵資收物。維運商大豐環保表示,這裡每年處理1.2萬噸的資收物,比起傳統人工,減少大約840噸雜質,焚化爐負擔跟著減輕,相當於減少273噸碳排放量。

●補人力缺口 還減少碳排

資收產業傳統被視為3K行業──危險、辛苦、骯髒(編按:取自日文),AI技術有效補足人力缺口。由於AI手臂占地小、架設快,未來焚化廠若有AI技術輔助,即時揀出可被回收的資收物,有助增加焚化爐的承載量。

「原料、製造、使用、丟棄」,用完即丟的經濟生產方式如今備受考驗,友善環境的循環經濟觀念取而代之成為企業追求目標。「循環經濟」講究資源再生利用,減少原物料消耗,確保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再生循環,最終達成零廢棄。舉手做回收,正是通往理想的關鍵一步。

●聰明回收/按分類倒進回收籃 異質物不要裝一起

回收垃圾你會怎麼丟?不少人會把資源回收一袋裝起交給回收車,此舉對資收分選第一線的作業員來說,「包在塑膠袋」反而使得現場必須多一道「破袋」流程。大豐環保專案經理劉致辰透露,有些民眾擔心袋子散開,甚至打上死結,對產線相當困擾。

較好做法是將資收物按照分類倒進回收車上的黑色籃子,進廠後可以立即倒出,加快分選速度。

劉致辰觀察,還有民眾丟垃圾時愛把鐵罐塞入手搖空杯、免洗筷放進便當盒,這種異質資收物裝在一起的舉止對分選作業也是大忌。AI影像識別只能照到外層,裡頭裝的物品到頭來只能人工取出。

含電池的物品丟棄時必須取出電池另外回收,劉致辰解釋這是由於電池液外漏容易發生火災,垃圾場可燃物多,一旦失火後果不堪設想。

環保再製品 減碳也減塑膠用量 讓垃圾不只是垃圾

喝完的寶特瓶,沖洗瓶身、轉上蓋子、丟進回收桶已是許多人直覺化的標準動作。台灣的垃圾回收率約58.8%,高居世界第四。不過你可曾想過,這些回收物接下來有什麼用途呢?

●每年回收寶特瓶…30億個

台灣每年平均回收30億個寶特瓶,由於寶特瓶材質(PET)韌性好,回收後可再製成各種產品,例如文件夾、包包、球鞋及衣服。聯合國針對個人減碳行動所提出「Act Now」,Reduce、Reuse、Repair及Recycle即是重點項目之一。

●寶特瓶創意變身…愛心傘

有鑑於民眾遺落雨傘的情形隨處可見,丟了再買造成不必要的浪費。2023年,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發起「傘傘發亮」計畫,經過清洗、粉碎、熔融、造粒和抽絲,寶特瓶轉成紡織原料寶特紗,每8-15個寶特瓶做成一把「寶特瓶循環愛心傘」。還邀請中國信託、中華電信號召員工響應,將員工日常回收或淨灘的寶特瓶再製成給客戶的愛心傘,首年推出6千支,在兩企業600家分行及門市供民眾借用。為了擴大循環效益,推出甲地借乙地還服務,實踐「循環×共享」精神,每次回收,都成為循環經濟的起點;同時帶動民眾重視使用環保再製品的觀念,減碳也減少塑膠用量,縮短個人與淨零的距離。

2024年,《全球塑膠公約》進入關鍵時刻,塑膠的生產、使用及生命周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格監管。台灣石化產業產值高,不分政府或民間都無法置身事外。

●塑膠永續循環…扎根校園

中國信託身為金管會永續先行者聯盟一員,不僅延續去年愛心傘行動,積極持續與客戶溝通循環經濟的重要,今年更與聯合報攜手策動「塑膠永續循環教育」計畫,力求循環經濟觀念深植校園。透過師資培力、教具入班、新聞導讀與閱讀活動,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切身體驗塑膠回收再製的實踐案例,在校園扎根永續種子。

中國信託表示,面對「60×40全球減塑」目標(編按:即2040年減少塑膠產量60%),減塑行動刻不容緩,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中國信託持續支持「傘傘發亮」專案,期待發揮金融業影響力,凝聚企業、員工及客戶的永續共識,更前進校園培養未來「消費者」,從小建立減塑的觀念,逐步實現循環經濟與環境永續的目標。

●全球挑戰/年逾4億噸塑製品 回收比率低於10%

人類每年生產超過4億噸塑膠製品,一次性使用占半數,其中只有不到10%被回收。202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中,各國承諾2024年底前完成《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制定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終結一次性塑膠,並於2040年前透過管理塑膠整體生命周期預防、減少和消除塑膠汙染,藉由塑膠廢棄物的管理與再利用,促進環境永續發展。

第五輪談判11月下旬在韓國釜山登場。不到兩年時間要完成《全球塑膠公約》,挑戰艱鉅。尤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中國大陸等許多塑膠及化石產品製造大國,反對設定產量上限、拒絕列出淘汰期程與化學品揭露規定,而歐盟及日本等國,約60個國家則希望2040年前終結塑膠汙染。

●塑膠回收聰明購

①優先選購單一材質的產品,回收分類方便

②若是複合材質的產品,拆卸後按編號分類回收

③拒絕使用一次性產品如免洗餐具

④消費時優先選擇印有塑膠回收標誌的產品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