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銀行 助傳統永續再生

文化銀行 助傳統永續再生

文╱記者張曼蘋

「我們讓文化不只是個名詞,而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5年前,台灣出現首家專門存取「文化」的文化銀行,由一群20幾歲年輕人到全台各地,透過媒體記錄,保存台灣正在消失的傳統文化,進而讓傳統文化可以永續再生;來自高雄的邵璦婷是這家文化銀行靈魂人物。

邵璦婷2014年交大畢業後,和同學在永和開設青年旅店,迎接外國背包客時最常被問「台灣的文化特色是什麼?」她總是語塞。在青年旅店生意走下坡後,他們開始找尋快要消逝的傳統工藝及宗教民俗、歷史記憶,訪談市井的職人與傳統技藝師傅,以文字、照片、影像記錄,2016年創立文化銀行。

那一年,團隊就看見「天燈文化」與「友善環境」間的掙扎。邵璦婷認為,文化銀行應該設法化解這項衝突,讓文化的美好意象繼續傳承。於是,團隊與平溪在地的天燈師傅林國和合作研發更永續的天燈產品。

文化銀行團隊最後在2019年用回收紙漿取代傳統的鐵絲支架,做出全紙材的環保天燈,量產近5千盞。

「他們就是來搶生意的啊!」文化銀行雖做出環保天燈,卻被在地商家視為外來競爭者,發生爭執。邵璦婷說,天燈一直受觀光客喜愛,現在若不轉型,肯定走向式微,環保天燈既解決不環保疑慮,又能保留天燈文化,在地人的抗議確實始料未及,需花更多時間溝通。

她的應對作法是提高環保天燈售價,降低在地商家威脅感,同時找尋願意合作代售環保天燈的店家,擴大銷售通路,希望天燈「無痛」轉型,再創天燈文化榮景。

4年多來,邵璦婷與團隊採訪超過160名傳統工藝的師傅,也架設網站、臉書粉絲專頁,傳遞傳統文化資訊,喚起大眾對文化議題的關注。未來希望透過類似環保天燈的作法,融入文化和歷史元素,變成民眾有感的文創作品。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