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中祥
媒體在民主社會中有兩個重要角色,一是作為監督權力機制的第四權,檢視國家施政,為人民的納稅錢把關;另個角色則是要成為促成公討論,讓不同意見彼此交流,相互激盪的溝通平台。
所謂的「第四權」指的是立法、司法、行政以外的監督權力,但社會中擁有權力的還包括財團,近年來也有人把媒體稱為第五權,而不論是第四權或第五權,監督的對象都包括執政黨及反對黨,並且站在權力者的對立面。
溝通平台則彰顯新聞媒體的社會公器價值,既然媒體是社會公器,那麼,即使是商業媒體也應該發揮公共功能,例如,報導或關心公共事務,或者促成不同立場者的討論與對話。
社會本來就多元,由不同的性別、黨派、階級、年齡、地區、種族所組成,自然會有不同的立場與價值,民主政治的目的就是讓不同立場的人都有平等的發言機會,透過表述、交流與論辯,進而認識彼此,促成社會共識,或者相互尊重。
從「傳播」的本義來看,更能展現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意義。雖然在中文裡的「傳播」是指把訊息或觀點傳達給他人知道,但其英文則是「communication」,翻譯中文叫作「溝通」,換句話說,「大眾傳播(mass communication)」的意思不單只是「向大眾宣傳」,也是「大眾溝通」,因此,所謂的大眾「傳播」媒體,也應該作為大眾「溝通」的媒體。
那麼,在實務上,媒體要如何在民主社會中發揮應有的功能呢?
●功能1╱檢視政府資訊正確性
首先,媒體作為第四權,除了告知政府提供的資訊,也須檢視政府資訊的正確性,並且監察政府施政過程中是否有不當的作為,例如,預算編列是否浮濫?決策過程是否透明正當?公共建設是否貪污舞弊或侵犯人權等?透過媒體的監督,指出政府不當與不足之處,才能為人民的荷包把關,協助社會更加進步。
●功能2╱不同意見的溝通平台
政府提出來的政策一定有人反對,有人贊成,社會中有不同意見是民主政治的正常現象,重要的是如何討論?如何面對歧異?如何解決問題?也因此,新聞媒體除了是監督者的角色,也應該成為不同意見的溝通平台。
例如,最近受到社會高度關注的「藻礁公投」事件,除了造成不同價值立場者的歧見,也反應了媒體在這議題上的報導與監督不足。
事實上,「藻礁爭議」從政府政策制定、環境影響評估會議,到環保團體的遊說抗議,已歷時多年,然而,一直到最近環保團體發起的公投連署引發討論,媒體才大幅報導此事,若是在此之前,媒體就檢視政府政策,作好把關工作,或許就能讓政府的施政更為完善。
當然,現實上媒體未必有資源與專業或未必有意願長期報導能源與環境議題,即便如此,當事件受到高度關注後,媒體又可以有哪些作為呢?
●功能3╱釐清各方資訊與論點
首先,此議題涉及生態、能源、工程等專業與價值觀點,相對複雜,需要幫讀者找到癥結,釐清各方資訊與論點。
●功能4╱回歸議題邀各方討論
其次,論壇節目要改變黨派優先、藍綠二分的討論方式,回到議題本身,邀請不同專業及立場者共同討論,表述觀點、釐清問題,協助民眾判斷,也作為政策制定的參考。
藻礁公投連署人數已突破門檻,未來若能成案,距離實際投票還有幾個月的時間,新聞媒體可以抓住民眾對此事關注的熱度,製作優質的公共論壇節目,發揮社會公器角色,促成社會討論。(系列完)
●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