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工會

淺談工會

文╱管中祥

聽到「工會」這兩個字你會聯想到什麼?由一群「做工的人」組成的團體?他們是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而成立?經常跟老闆抗爭?有時會造成社會的混亂與不便?

工會愛抗爭? 勞資新聞誤導的

這其實是許多人對「工會」的刻板印象,但大部分的人並沒有參加工會,或參與勞工抗爭,會有這樣的印象多半是從媒體報導勞資爭議新聞的方式而來。

媒體報導勞資糾紛大多著重衝突面向,但衝突的產生通常已是事件發展的末端。衝突原因,或因相關制度所造成的爭議,新聞報導相對較少提及。而工會平常的培力與組織工作通常沒什麼「亮點」,很難登上媒體版面,往往到了發生勞資爭議才會引起媒體關注,因而建立了工會在許多人心中的「衝撞」形象。

工會存在目的 讓勞工參與決策

爭取權益是「工會」成立的目的之一,但除了爭取應有利益,工會存在的另一個目的是要落實產業民主,讓勞工參與公司的決策與運作進而貢獻所長。不過,工會未必只關心自己公司內部的事,許多工會也把觸角延伸到其他公共議題,希望能建立更符合公平正義的社會,此外,參與工會的,不只是做工的藍領工人,越來越多的白領勞工或科技新貴也加入了工會組織。

網路科技龍頭Google和母公司Alphabet經常傳出勞資爭議,日前在美國傳播工會(CWA)的支持下,Google和母公司Alphabet的員工共同成立工會,目前已有200多位員工加入,雖然人數不多,但在美國的科技業卻引起不少的關注。

雖然高科技產業看起來光鮮亮麗,收入豐富,是許多人嚮往的行業,但現實上,過勞問題卻是十分嚴重,特別是科技產業的經營風險極高,有時又有趕工壓力,不但原本理想的自由、自主工作型態逐漸遭到限縮,有時連基本的勞動條件也無法達到。

透過組織工會 集體協商更有力

透過組織工會,除了可以讓員工在法律保障下,取得更有力的集體協商機會,並能夠藉此影響公司決策,落實應有的社會責任。

許多國家的政府希望透過高科技產業取得民眾資訊,進而監控人民,或者研發精密的攻擊性技術擴張勢力。例如,在Google中,就有不少員工反對公司與美國政府合作,將AI深度學習的技術用在無人機攻擊的設計上,或者,Google也曾計畫為大陸設計可審查搜尋引擎,一樣引起員工不滿。他們認為公司不應該為了獲利而放棄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以及科技中立性的基本原則,因此,若有員工能夠透過工會影響決策,或許就能避免災難發生。

透過參與決策 工作規範更合理

退一步來看,工會對員工的權益保障並不是只有薪資、工時等基本的勞動條件,進一步也希望能參與公司決策制定勞資都能認同的工作規範,包括員工權益、主管評鑑,或者是性騷擾處理準則等,透過民主程序制定的工作規約,反而有助於勞資和諧,進而共同為公司努力。

其實不只是高科技產業,媒體產業更需要工會,一方面,台灣媒體競爭激烈,過勞嚴重,同時,雖然媒體是社會公器,但許多老闆經營媒體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利,若是能讓有理想的新聞工作者參與公司決策,或許就能修正公司的方向,創造雙贏。當然,更重要的是,新聞工作需要自由與自主,如果沒有好的勞動條件,新聞工作者疲於奔命,或被迫亂發「廢文」,該有的專業報導便難以發揮,因而需要透過工會力量,保障應有的勞動權益,進而發揮所長,實踐媒體工作的理想。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