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加考「創意思考」 迎戰108課綱 人才必備5大特質

PISA加考「創意思考」 迎戰108課綱 人才必備5大特質

文/田孟心

108課綱上路一年,111考招新制也即將適用於今年高二生。借鏡新加坡適性教改、芬蘭幸福課綱,包含PISA明年重點「創意思考」,未來人才要具備5大特質。

2020年,一隻病毒,使得人群疏隔,企業閉關,國境封鎖,顛覆了所有人的日常。

在地球的各個角落,颶風、水患、大火無情肆虐,人與人間的族群對立、政治動盪,也從未停歇。

長期而言,在前方等著人類的,還有全球政經秩序重組、人工智慧強勢進攻、部份國度的高齡化,以及更嚴峻的氣候變遷。

麥肯錫也預估,2030年,全球4到8億個工作會被自動化科技取代,同時將有全新的工作出現。

顯然,下一代要面對的,是一座此刻難以想像的世界。我們無法期待填充給學子滿滿的學科知識,他們就能應付複雜莫測的未來。

這是為什麼,近年國際間的教育論述,都往「解決問題的能力」轉向。各國教改也紛紛走向能靈活應用的「素養」,而非死記硬背的「知識」。

各國教改名稱不同,但主軸都是「素養」:

●核心素養——紐西蘭、韓國、丹麥、西班牙、法國

●跨域素養——芬蘭

●21世紀素養——新加坡

●21世紀技能——美國

●21世紀資質.能力——日本

●一般能力——澳洲

台灣跟上這波浪潮的速度不算慢。去年,國小到高中啟動了以素養為核心主軸的「108課綱」,大學端,開始挑戰專題式的客製化學程,為的就是希望下一個世代的人才,能在變動中立足。

2019年,《天下》教育特刊深度解析108課綱的三面九項素養。2020年的教育特刊,將更深刻討論素養教育在全球蓬勃發展的新趨勢——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人才須具備5大特質:創思力、跨域力、科技力、自學力、幸福力。

創思力:素養代表PISA也加考

2019年9月,上百位各國教育領袖聚集在倫敦的一場大會,包含諾貝爾獎得主威曼(Carl Wieman)、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主席史萊賀(Andreas Schleicher)、英國創新基地Nesta執行長周若剛(Geoff Mulgan)等。

這場由OECD舉辦的盛典,談的是「創意與批判思考」(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為什麼教育界關注創意與批判?

OECD 2019年調查,目前14%的工作已完全被自動化取代,32%的工作正在大幅改變,數位化、自動化、人工智慧來襲,人類與機器人不同的那份「原創、反思」的能力,前所未有地重要。

麥肯錫研究也指出,使用創造力與批判性思考的高認知工作,在2030年前會愈來愈多,在美國,聚焦創造力的會增加40%,批判性思考的則增加17%。

世界經濟論壇(WEF)2018年、2022年兩屆「未來工作」調查,創造力與批判思考都是持續在前5名的技能。

經濟發展之外,「創造力」也與個人幸福感有關。

1990年代,著名的「心流理論」就指出,人類專注創造時,會產生忘我的愉悅感。許多研究也顯示,創造力能引發長期的正向情緒狀態。

而在真假訊息愈來愈多的時代,「批判性思考」與維繫民主社會的關聯,更無需多言。

其實,早在5年前,美國等11個國家的部份學校,已啟動OECD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的「創造與批判思考在學校」計劃,將一套新的模式運用在教學中。

去年OECD在倫敦的大會,也揭示了明年PISA考試的選考項目「創意思考」(creative thinking)會如何進行。

PISA是衡量世界各國15歲學生素質,最有公信力的指標測驗,一向以素養導向的考題聞名。

3年一次的PISA,除了固定考科數學、科學與閱讀,近年每屆都會有一項變動的科目,2015年是合作式解決問題能力,2018年是全球素養,2021年即鎖定「創意思考」(台灣以外的國家因疫情延後至2022年施測)。

跨域力:混合型職位愈來愈多

以創意聞名的廣告業,前奧美全球董事長楊名皓(Miles Young)認為,「創意,是將兩件毫不相干的事物,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這帶出另一個重要素養——跨領域的能力。

進入21世紀,T型人才的聲浪就不曾止息,凸顯人才不只需要專業,還得廣泛理解其他領域。

時序邁入2020,根據美國職業大數據分析公司Burning Glass研究,「混合型職位」(hybrid jobs)的人才需求愈來愈高,傳統單一領域、科系的專業更受到挑戰。

畢竟,新時代的種種問題如氣候變遷,一個抉擇往往牽連環境、政治、經濟,難以被一刀切成獨立的專業看待。

在就業市場上,根據台灣104人力銀行調查,跨領域人才擔任管理職的比例較高,且無論年資,薪資彈跳幅度都高於專注單一領域者。

世界各國大學早已關注到這項趨勢。麻省理工學院投資10億美元打造一所聚焦「人工智慧」的新學院,去年開課,2023年新建築將完工。

學院的50名教師並非都是AI專業,而是有政治、社會科學等領域,目的是讓不同領域能互相激盪,改善人工智慧帶來的社會問題。

疫情,更加速了大學跨領域教育的改革。

「疫情給我們更強烈的動機,研究與教學都必須要更目標導向、跨領域,」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表示,2022年會在廣東開設一座新校區,那裡不會再有傳統學科,而是專攻聚焦永續能源、不平等、都市政策等跨域主題。

目前,台灣有多間大專院校開設跨域學院,不分系、客製化學程,也愈來愈多。

科技力:不當工程師,也要有程式思維

觀察國內外跨域學院,跨足「科技領域」的色彩濃厚,顯示工業4.0的當代,跨域教育難以自外於科技。

人力社交網站LinkedIn分析內部資料,對雇主來說,2020排名第一、第二的硬技能,是「區塊鏈」與「雲端運算」。加上今年疫情催化了企業的遠端工作與數位轉型,科技力,只會愈來愈重要。

即使不當工程師,全球教育界指標OECD「2030學習羅盤」建議的三大技能中,也特別點出,「使用新資訊與科技傳播裝置的能力」,是所有學子不可或缺的素養。

「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很會寫程式,但要具備數據、程式、設計的思維,」全球最活躍創投500 Startups創辦人蔡李成美亦如此觀察。

然而,台灣國發會針對未來3年重點產業人才調查,今年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最欠缺人才的職業中,研發、工程、軟體包辦前3名,意味著科技人才培育是當務之急。

對此,108課綱在國中「科技領域」啟動程式課,必修演算法、程式設計基本概念。另外,升學重要依據,高中生的「學習歷程檔案」,參採「科技領域」的大學校系達562個,約佔三成。顯示高教、國教端已攜手應對這項挑戰。

自學力:108課綱最重要的一堂課

各國素養教育主打的面向略有不同,「自主學習」卻必然入列,因為無論期待學生具備何種素養,仰賴的都是源於內在自主學習的熱情。

WEF 2022未來工作調查,「主動學習」這項技能,高居第2名,僅次於「分析思維與創新」。

國教院主任洪詠善很有感觸,「所有素養裡,當務之急就是自主學習!」

她表示,提升學習熱忱,得要「有興趣」,因此各國教改中,都可以看見愈來愈多「適性化」的成分。

例如這些年,新加坡從及早分流的菁英教育,轉為全民「終身學習」的國家,教改多管齊下提升學習能力與動機,引起國際關注。

台灣的108課綱,除了以多元選修、課程諮詢師、學習歷程回應適性,更直接將「自主學習」納入高中課綱。

每週2至3小時的「彈性學習時間」,學生可依照興趣,自己訂定主題與目標,高中3年至少須完成18節,為的就是培養孩子從學生時代開始學習自學,未來才可能成為終身學習者。

「以上這些素養確實都是現在最重要的,」國教院副研究員李文富對《天下》記者說,「但,有沒有可能,一個駭客,他具備了科技、自學、跨域創新,卻做了危害人類社會的事情?」

這不只是他一個人的擔憂。

幸福力:我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今年,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製作了一部紀錄片,數十位待過Google、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的工程師、高層,在片中揭露這些科技巨頭,如何在出售用戶注意力給廣告商的商業模式中,損害了個人的隱私,甚至造成社會對立、政局不安。

這部名為《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紀錄片,獲得影評網站IMDb 8分的好評(滿分10分),顯示人們對於追求科技進步與競爭力的反噬,已有警覺。

今年,最後一項需要被慎重看待的素養,正是「幸福力」(well-being)。

這是OECD面對下個10年的教育論述「2030學習羅盤」,裡頭的終極目標,也是教改領頭國芬蘭,明年高中新課綱的關鍵素養。

幸福力揭示著,學習,不在於追求競爭力與學術表現,而是應該找到自我、與社會共好,並提升人類整體生活的福祉。

明年上路的芬蘭高中新課綱,不僅重視「幸福力」、「公民力」、「道德與環境」等6大素養,在實作技能方面,還放入經營「家庭」、「友誼」、「休閒」等項目。

「芬蘭一直在思考,什麼能組成一個好的生活?你要有很好的朋友、和家人有共同的興趣,要能和生活環境共處,也要面向世界,」洪詠善說明,芬蘭不把人才當作世界進步的工具,而是永續發展,活得更好、更自由的主體。

回過頭看台灣,108課綱核心精神「自發、互動、共好」,也是同樣的概念。只不過,長期受升學思維主導的台灣,要跟上世界最前瞻的教育思潮,還需師生與家長更多共識。

此刻,帶走百萬人性命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平息,人們還在努力適應新的工作與學習模式,與新的世界局勢。

當無常變成日常,擁抱素養教育、培育終身學習的地球公民,我們已沒有時間等待。


文章取自於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