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潮人誌─雜劇挑戰不公不義 關漢卿的戲94狂

國學潮人誌─雜劇挑戰不公不義 關漢卿的戲94狂

文╱麥田提供

蒲松齡

偏離科舉跑道的天才 靠「輸」博回面子裡子

蒲松齡天生愛幻想,愛讀書,也愛聽故事,他的世界不是你的世界,他的想像力堪稱地表最爆表的,是史上最會寫故事的男神。他寫出的《聊齋》,讓人出乎意表、大呼過癮,真的不是浪得虛名的。就像賈伯斯(Steven Paul Jobs,1955-2011)說的,最有影響力的人,就是會說故事的人!

《聊齋誌異》初稿完成於蒲松齡四十歲左右,後來,持續修訂潤飾直至去世前。蒲松齡創造故事吸引力的核心是「孤憤」,一如〈聊齋自誌〉提到:

「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欄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

意思是:在這寂寞而黑暗的子夜,燈火昏暗,燈芯結成燈花,像要熄滅;書齋寒意瑟瑟,書桌摸起來冷寒如塊冰。書寫的題材與內容積少成多了,我就妄想能寫劉義慶《幽冥錄》的續編;拿起酒杯繼續寫作,期待能醞釀成像韓非子的〈孤憤〉的篇章;在寒夜裡寄託孤憤於文字中,是件讓人傷懷、傷感的事情。哎!寒霜驚動雀鳥,棲息在樹枝上,卻感覺不到枝叢的溫暖;對月傷懷的秋蟲,依著欄杆,在獨唱的歌聲中得到鼓舞自己的熱度。這本書也是在這樣的心情與氛圍中寫成的,知道我的心意,或許就是遊蕩在青青楓林、黑地關塞的幽魂吧?

一個偉大的小說家面對貧困的挑戰,科考不得志的淬鍊,在尋常生活中,找到非日常的素材,以超常的天賦,非常的想像,為我們留下這部因夢想而偉大的文學巨作。蒲松齡科舉與官場的失意,反讓他的《聊齋誌異》在中國文學史稱霸一方,甚至衝出國際,影響後世甚鉅,讓《聊齋》在中國的地位,猶如《一千零一夜》在西方的文學成就。

當蒲松齡娓娓道來地寫著,寫著,面對世態淒涼的痛苦,不見了;創作的孤獨和寂寞,被撫慰了;蒲松齡並沒有忘記為何而寫,因誰而寫的小說家使命?

過去曾困惑以及來自於無解的、難受的、憤恨的──人生怎麼這麼難,好像都可以交給《聊齋誌異》來解決!

卸下高傲的讀書人身段,努力和群眾坐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他們的故事就是世代真實的聲音與解藥。就像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蒲松齡的《聊齋誌異》是「專集之最有名者」。偏離科舉跑道的天才,最後靠輸為自己的人生搏回真正的面子和裡子,箇中原委是什麼呢?

若從拉丁美洲作家波赫士描述的蒲松齡可知──「他致力於文學創作,乃至這部使他成名的作品,都應歸功於這幸運的失敗。」

蒲松齡一生的得與失,又豈是科舉成就、官場位置所能決定的?

蘇軾

史上最會生活 把蔽屣變珍饈

蘇軾堪稱史上最會生活的藝術家,在〈答秦太虛書〉描述過自己的理財方法:

「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上,平旦用畫乂挑取一塊,即藏去乂,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

意思是:剛到黃州,薪水幾乎用罄,家丁沒有減少,私下曾憂慮過。後來痛定思痛,改變作法,每天不能支出超過一百五十文錢。每月發工資後,取出四千五百文錢,分成三十堆後,用繩子串起來掛在房樑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長長的畫叉挑取一串,取完後,就把畫叉藏起來。平常在屋裡放一隻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錢,以備來客時招待使用。

如果,我們無法開源,只能做好節流。看似豪放不羈的他,也為了家人做出改變,做好理財規畫,才能渡過人生險灘。

加上,他善於就地取材,把黃州不吃的豬肉,以「少著水、慢著火」的烹飪祕訣,發明出可被後世評為米其林三星等級的東坡肉,還寫了首〈豬肉頌〉: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早辰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意思是:洗淨鍋子,倒入少許的水,用文火慢慢燉。讓肉在鍋中自然而然地煮熟,不必心急去催熟,等火侯足夠了,自然滋味就鮮美。黃州的豬肉味道其實很好,價錢便宜得像泥土,人人都能買得起。只是富貴人家因價賤而輕視它,貧窮人家雖然買得起,卻不曉得好的烹調法。一早起來,就拿兩碗份量的豬肉下去慢燉,等到中午燉熟就可以品嘗了。想吃就吃,何必在乎別人的眼光或言語呢?

黃州有了這位生活藝術家的參與,開始有了東坡菜系。甚至可以誇張地說,這個窮鄉僻壤因為他,開出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鯽魚、東坡餅、東坡豆腐等等,上百樣的極品菜單,黃州因為蘇東坡的長居,有了舌尖上的美味,生活上的美學,讓黃州人民可以開始拚觀光,發大財。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