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丹維斯、翻譯╱姚若潔
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在幾個層面上是前所未見:容易傳播、病徵從無症狀到致命,還有它擾亂全球秩序的程度。人們很容易受到感染,導致病例接近指數型增長。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傳染病學家兼演化生物學家科比說:「這是獨特又空前的狀況。」
人類在過去100年經歷過幾次大規模流行病,後來這些流行病不再肆虐。那些讓流行病趨緩的方法,為全球尋求恢復健康與某種程度的常態生活提供了指引。科比和其他專家表示,其中三種方法顯示這次疫情的發展取決於兩者:新冠病毒的演化,以及人類在生物與社會雙方面如何因應。
病毒突變 迫使人體產生新抗體
病毒會一直突變。這些病毒迫使人體構築全新的防禦方法,包括新的抗體,以及能辨識並抵抗病毒的免疫反應。短期內有許多人會生病,群聚和缺乏藥物等社會因子導致病例增多。在多數情況下,受感染族群的免疫系統會逐漸產生抗體對付病毒,獲得長時間的免疫力,也限制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這可能要花上幾年,在此之前,病毒仍橫行破壞。
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傳染病,當屬1918~1919年爆發的H1N1流感。兩年內發生的三波疫情中有5億人受到感染、死亡人數達5000萬~1億,最後人們在自然感染後獲得免疫力。
H1N1病毒株後來變成地區性流行,以季節性方式延續40年左右。直到H2N2病毒株在1957年引發另一次大流行,H1N1病毒株才消聲匿跡。本質上,這是一種流感病毒排擠掉另一種,但科學家並不知道何以發生。
2003年春季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是由SARS冠狀病毒造成,這種冠狀病毒和造成當前大流行的新冠病毒關聯密切。在已知會感染人類的七種冠狀病毒中,有四種相當常見,造成大約1/3的普通感冒。導致SARS爆發的冠狀病毒有強烈的致病性;憑藉積極的流行病學策略,包括隔離病患、對病患接觸者進行檢疫和社會管制等,SARS爆發被限制在少數地點,例如香港和加拿大多倫多。
圍堵可行 在於感染後病徵明顯
圍堵方法之所以可行,在於人們受到感染後很快就出現明顯的病徵:幾乎所有SARS病患都有發燒和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並且在發病後開始傳播SARS冠狀病毒,而非潛伏期就傳播。香港大學傳染病學家高林說:「多數SARS病患在症狀出現後,或許是一星期,才具有傳染力。如果能在那一星期內篩檢出感染者,並在良好的管制下加以隔離,疾病就不會繼續傳播出去。」圍堵方法成效良好,全球只有8098個SARS病例,死亡數774人,從2004年以來便沒有新增病例。
2009年新的H1N1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俗稱豬流感),高林說:「這敲響了警鐘,因為是全新的H1N1病毒株。」但豬流感不如我們擔憂的那樣可怕。克雷默說,原因之一是「我們很幸運,因為這種病毒的致病性並不強。」但重要的是在此病毒出現後六個月,科學家開發出對抗它的疫苗。
短效疫苗 仍可減緩第二波疫情
流感疫苗通常只能提供短短幾年的保護效力。流感病毒會快速突變來躲避免疫反應,因此流感疫苗必須每年更替、經常接種。在疫病大流行期間,即使是短效疫苗仍有助益。2009年流感疫苗幫助減緩冬季的第二波疫情,結果這次流感疫情減緩的速度比1918年更快,並轉變成廣泛傳播的季節性流感,今天有許多人借助流感疫苗或過去感染產生的抗體,獲得免疫力。
新冠肺炎疫情將如何發展,目前純屬推測,但過去緩解大流行的經驗很可能有所幫助:透過持續的社會管制措施來爭取時間、施用新的抗病毒藥物來減輕症狀,以及接種疫苗。至於精確的防疫守則,例如社交距離等管制措施必須持續多久,就大幅取決於人們遵守限制的程度,以及政府因應的效率。科比說:「這次大流行會如何發展,至少有50%受到社會與政治影響。」
病毒難終結 恐成地區性流行病
另外50%或許來自科學。研究人員已經以空前的速度攜手合作開發療法。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是康復病患獲得免疫力的指標,其檢測技術也可能非常有用。這種新的血清學檢測法在過去只用於地區性流行病,雖無法終結這次大流行,但可找出富含抗體的血液並用以治療重症患者;更明確的是,如果這種檢測法可以辨別已獲得免疫力的人,將可讓他們更早回歸生活。要停止病毒傳播,就得使用疫苗;這需要時間,或許是一年後。但仍有理由相信疫苗可以有效發揮作用。
除非新冠病毒疫苗能施用於全世界70多億人口中每一個尚未感染的人,否則新冠肺炎很可能變成地區性流行病。它將季節性傳播、使人生病,甚至病得很嚴重。如果新冠病毒待在人類族群中夠久,將開始感染孩童。孩童的病徵通常相當輕微,而且就目前所知,如果他們在成年時再度感染,似乎不太可能引發重症。疫苗加上自然免疫力將能保護許多人,新冠病毒與多數病毒一樣將繼續存在,但不再是肆虐全球的瘟疫。
(摘錄,插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取自《科學人》雜誌2020年6月號,更多的內容歡迎閱讀《科學人》雜誌。相關訊息網址:sa.y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