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小學堂─從化學破解防疫迷思

防疫小學堂─從化學破解防疫迷思

文/興國高中楊仁文老師口述、好讀周報羅佑純整理

防疫期間,各種謠言、傳說滿天飛,因此邀請苗栗縣興國高中化學科老師楊仁文從理論來破解迷思,老師還貼心提醒大家,這些理論出自哪幾個章節,一起來解迷思、長知識吧!

迷思一:酒精越純消毒效果越好,所以95%的消毒效果比75%

高三選修化學第二章提到,酒精會破壞細胞膜表面的蛋白質,95%的酒精破壞細胞膜速度太快,酒精還沒滲透到細胞內,表層蛋白質已經死亡結膜,阻擋酒精繼續破壞,反而成了病毒的保護膜,就像煎半熟蛋一樣。

75%酒精因破壞表層的速度慢,酒精滲透入細胞質較多,破壞程度反而比95%的酒精高,消毒效果更好。

迷思二:常用肥皂洗手手會粗,用清水洗就好

清潔劑就是活性介面劑,它出現在國中理化第五冊「生活中的有機物」及高中化學課本中。

不論是細菌或是病毒,在找到宿主入侵、繁殖前,可以附著在油脂上存活著,想要消滅它們,得利用活性界面劑可溶油、溶水的特性,所以洗手時一定要用肥皂或是洗手乳來殺菌,光用清水洗是不夠的。

迷思三:口罩的功能是防飛沫,所以戴什麼口罩都沒差

在談口罩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飛沫。

不論是在國中理化或是高中化學,都會提到「溶液」,溶液分為真溶液、膠態溶液及氣溶膠,真溶液顆粒小(0.1奈米以下)、成透明狀,如食鹽水、糖水,膠態溶液的顆粒較大(1-100奈米),生活中常見的牛奶、豆漿、咖啡,就屬於膠態溶液,至於飛沫、霧都屬於氣溶膠,氣溶膠的顆粒比前兩者更大(100-1000奈米)。

戴口罩的目的是要阻擋氣溶膠與病毒,透過口鼻等黏膜進入人體,因此口罩的過濾功能是首要考慮,不論是N95或是醫療用的抗菌口罩,都可以阻擋病毒,但是活性碳的孔隙太大,不利阻擋飛沫,而布口罩的顆粒更大,只能降低氣溶膠外漏量,很難阻擋飛沫進入。

迷思四:開車時把車窗開好開滿,防疫效果更好

其實車窗開好開滿是會把自己陷入在危險中喔,因為飛沫最遠可以噴2公尺,假如你把車窗開滿,只要車外有人咳嗽,且未戴口罩遮擋,風容易把飛沫、病毒帶入車子裡,反而更容易中獎。

老師建議車窗只要開1-2公分即可,因為這小小的縫就能讓車子立刻變成負壓狀態,就像在車子裡開抽風機一樣,外面的飛沫進不來,但車內的病毒、飛沫卻可以帶出車外。這是利用物理提到的「白努力」定律,也是飛機起飛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