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指揮家登台

AI指揮家登台

文╱陳韻涵

機器人指揮 雖有趣 人性的感動 消失了

日本機器人「Android Alter 3」月初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加市指揮交響樂團,演奏作曲家涉谷慶一郎的歌劇《暗黑美》,它沒有指揮棒、未著燕尾服,更不需要看樂譜,仍可指揮樂團譜出悠揚樂音,吸引不少觀眾到場聆聽。表演結束後,觀眾反映兩極,有些人覺得AI指揮家很酷,但也有人覺得,儘管Android Alter 3指揮得不錯,卻少了只有人類才能傳遞的感動。

Android Alter 3具有人形臉龐、雙手和下臂,模仿真人指揮家手臂的上下晃動點拍子和旋轉揮舞等手勢,試圖傳達《暗黑美》的懸疑和激情。

對於日本作曲家澀谷而言,機器人在人類生活中的角色漸形重要。不過,人類仍然掌握如何將人工智慧(AI)帶入日常,共同創造「人機藝術」。澀谷譜曲,機器人控制節拍和演奏音量,甚至還能開口唱歌。澀谷說:「現在的機器人和AI都尚臻完備,我感興趣的是,當這種不完備的技術與藝術整合,會迸出什麼火花。機器人有時會『發瘋』,人類樂團必須跟上指揮,但人類和機器人可以舒適地合作。」

對於欣賞Android Alter 3指揮《暗黑美》演出的觀眾而言,這場表演激起不同情緒和迴響。安娜.科瓦切維奇說:「我認為這是令人振奮的點子,我們來看看它的模樣和潛力。」

不過,也有觀眾喜歡真人指揮家的人性面。畢隆對AI參與演出的科技突破很感興趣,但他認為,「真人指揮家會更好,人性的感動消失了」。

萬物皆有靈 神道拉近人機距離

西方人傾向將機器人和人工智慧(AI)視為威脅,但日本「神道」讓日本人與機器人的關係更親密且複雜。

遊客參拜日本百年佛寺,寧靜漫步碎石地花園啜飲熱茶之餘,還能從機器僧人口中聆聽佛教義理。京都高台寺引進觀音機器人Mindar,盼吸引年輕世代。住持後藤典生說:「機器人不會死,能自我更新、不斷進化,無限儲存知識。」

神道認為,萬物皆有靈,不僅人有靈性,動物、山海等大自然,甚至鉛筆等用品皆有靈性。在光福寺,主持電子狗葬禮的住持Bungen Oi說:「所有東西都有靈魂。」

根據神道的觀點,人、動物和物體之間並無區別,機器人展現人類行為也不奇怪,這只是另一種靈性的體現。Mindar首席設計師小川浩平說:「日本人總能看到物體內的神靈。」

日本萬物有靈論與西方哲學傳統形成鮮明對比。古希臘的泛靈論認為大自然的溪流等地點有靈魂,但認為人類的靈魂和心智與大自然的靈魂截然不同。亞伯拉罕諸教將人提升到更高層次,視人為上帝最偉大的創作,屬於唯一承載不朽靈魂的宿主。古代以色列人嚴禁過度裝飾物品,以免促成偶像崇拜。部分形式的伊斯蘭教尤其反對偶像崇拜,甚至禁止創建任何人類或動物的圖騰。

二戰後重建 工業機器人扮要角

另有學者認為,日本接納科技和機器人的樂觀態度根源於社會經濟和歷史,而非宗教和哲學。二戰後的日本轉向科技尋求重建經濟,並重塑國民形象。

德國錫根大學日本學者拉斯曼說:「工業機器人在1960年代的日本經濟復甦中扮演要角,日本當年未鬆綁移民政策解決勞力短缺,而是透過機器人打造自動化生產鏈。」生產線自動化提高效率和產能後,日本成為外銷工業機器人的主要出口國。

當工程師從製造功能性的產業機器人,轉變研發與人互動的機器人時,日本的特殊歷史可能促成這樣的變革。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研究員科科西瑪.瓦格納說,日本軍事統治者在1649年禁用科技開發新武器,以防新對手崛起,工匠們專注於無害創作,如機械木偶。

無害好奇心 娛樂機器人萌芽

在20世紀的日本快速現代化過程中,原始機器人已過時,但娛樂機器人的觀念在日本民族意識中萌芽。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森政弘1970年代首度提出「恐怖谷」理論,指出當機器人的外表「看似人類卻仍不完全相像」時,反而會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感覺,此理論成為設計者研發機器人的外型參考。他說:「那個年代,人們不認為大學應該從事機器人研究。」

在美國占領期間,日本被迫去軍事化,信奉和平主義的日本極少投注精力在研發機器人作為武器。這些因素有助戰後日本傳遞接納機器人的觀點,畢竟在日本,工業自動化帶來巨大經濟利益,而人型機器人則是人類無害好奇心的成果。

原子小金剛 驅動日人機器夢

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1951年起連載漫畫《原子小金剛》,講述機器人原子小金剛善用他的超人力量,團結國家並傳遞科技友善訊息,儘管最初創作理念並非如此。

瓦格納說:「手塚治虫被出版社和讀者要求,描繪非常樂觀的科技前景,藉此給予1950年代飽受戰爭破壞之苦的日本人帶來希望,並提高人民留意西方戰勝國的科技劣勢。手塚批評人類行為的訊息未被理解,反而是機器人救世主的友善角色被理想化,成為當時日本民眾對未來的希冀。」

原子小金剛對世代日本人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機器人工程師。許多日本科技人研發人員都是從高中起懷抱著原子小金剛的夢想,因而成為機器人專家。工程師梅谷陽二說:「日本的機器人科技正是由原子小金剛的夢想所驅動,許多日本機器人科技研究人員和開發者深信:如果沒有機器人小說,就沒有機器人科技。」

日本不像西方文學或電影作品描繪的機器人起義或殺人情況,因為日本企盼機器人彌補嚴重的勞力短缺,接掌照顧高齡化社會長者的任務。日本政府與企業推動自動化協助經濟發展,並推廣人們接納機器人。

儘管原子小金剛激發了日本人對機器人的熱情,但也促成矛盾情緒。拉斯曼說,日本人患有「原子小金剛症」,幻想機器人聰明、有彈性且強大,但現實生活中的機器人科技還未達人類期望。照護機器人主要用於移動臥床者並發揮陪伴功能,其他需求仍靠人力解決。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