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洪宏銘撰寫
自96年基測寫作測驗開辦至108年會考已有十來個年頭,其間共有18篇作文題目,逐一檢視後,不難發現這些歷屆考題有些共通點:首先都是利用些許文字引導考生進入試題情境的引導式作文。其次,是要求考生撰寫出經驗、感受與想法,也就是考生要從生活經驗出發,描繪出相關的情感變化或是內心體悟。可以得知找出與考題相關聯的生活經驗,是支撐整篇文章的最大主軸與關鍵。
該如何從生活中找出這些經驗?在教學現場,經常遇到同學提出諸多關於寫作的問題,有一部分是不知道要以什麼生活經驗作為寫作主軸或是對於練習題目完全沒有想法。深入了解後,發現這些同學的取材都因為「生活經驗」一詞受到侷限而顯得綁手綁腳的。對於「生活經驗」的理解,同學往往都著重在個人成長歷程中親身參與的生活體驗,確實,由身歷其境的經驗切入,撰寫當下心中會有所依憑,只需要喚起過往記憶並加以適度剪裁,就能完成一篇文章。然而,如果真的遇到沒有相關經驗的題目呢?那該怎麼辦?事實上,親身參與的生活體驗,固然是屬於「生活經驗」,但並不表示「生活經驗」的內涵僅此於此,與你我生活最為密切的新聞事件,也是屬於都是「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它匯集大批民眾的「生活經驗」,很值得從中挖掘合宜的事件作為撰寫主軸。
新聞事件社會版中會刊登許多地方人物的行徑,這些內容都很適合作為寫作主軸,如有一位年近80歲的阿伯,為了讓用路人能夠看清楚路況,每天凌晨帶著抹布、園藝刀具和折疊鋁梯出門擦拭道路反射鏡,連續7年,累積擦拭近10萬片反射鏡,被人稱為「反光鏡菩薩」這個善行義舉的故事就很適合放在主旨與愛心有關的題目加以發揮,如此一來不但文章內容貼近生活經驗,內容主軸又能與老調重彈的事例有所區隔。
當然這一類資訊並非一朝一夕可成,仍得仰賴平時對於新聞事件保有高度的敏銳度,並將事件加以記錄保留。適時擴展對於「生活經驗」的認知,寫作的道路會更開闊。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