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容瑱
生物發光是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利器,亮光可用來覓食,像是照亮四周方便自己尋找獵物,或是點著一盞亮光引誘獵物上門;亮光在黑暗中也做為溝通的信號,用來和同類打招呼,還有吸引配偶;亮光還能防身禦敵、隱藏身影,避免成為掠食者的食物……
一起來看看深海動物運用光的各種招數!
深海鮟鱇魚 自備釣竿?
深海鮟鱇魚的嘴巴很大,裡面布滿了尖銳的牙齒,但最奇怪的是,牠頭上竟然附了一把釣竿?這正是牠的發光器,由第一背鰭特化而成,裡面住著許多發光細菌。鮟鱇魚會擺動發光器,好奇的獵物就會循著那黑暗中的一盞燈火逐漸靠近、被引誘到鮟鱇魚嘴邊,接著就被張開大口的鮟鱇魚趁機吞食了。
深海鮟鱇魚的雄魚和雌魚外觀差別很大,雄魚的體型小得多。繁殖時,雄魚會咬在雌魚身上,雄雌同時排出精子和卵而結合。有些種類的雄魚甚至永久寄生在雌魚身上。
吸血鬼魷魚 用光霧脫身
棲息在深海的吸血鬼魷魚,在水中漂動的模樣彷彿披著斗篷的吸血鬼,但牠既不會吸血,也不是真正的魷魚,而是一種古老而原始的水生物種,可說是「活化石」。吸血鬼魷魚有8條觸手和兩條細長、可伸縮的觸鬚。
牠不像魷魚或章魚會捕食動物,而是用觸鬚蒐集從海洋上層沉降到深海的有機碎屑來吃。吸血鬼魷魚的觸手與觸手之間有皮膜相連,受到威脅時,會把觸手和皮膜外翻,像斗篷一樣包住身體。情況危急時,觸手末端還能產生發光黏液,在水中形成光霧,來混淆掠食者的視線、轉移注意,自己就能趁機逃離。
燈籠魚 透過發光找同類
燈籠魚是深海中很常見的魚類,而且種類繁多,全世界共有200多種。許多種類每天會垂直遷移:白天潛藏在300~1200公尺深的地方躲避掠食者,夜晚則上升到淺海區覓食。
燈籠魚的頭部和身體有許多圓形發光器,牠們透過發光,找到同類、彼此溝通,在黑暗中群聚在一起。有些種類的雄魚和雌魚身上的發光器排列不一樣,讓牠們可以用獨特的發光方式來展現自己、吸引配偶。
褶胸魚 用發光器「隱形」
深海裡下暗上亮,許多動物狩獵時會由下往上看,搜尋獵物在朦朧光影中的黑色剪影,伺機捕食。為了避開下方的掠食者,許多動物會利用腹部的發光器來「隱形」,褶胸魚就是這方面的隱身高手。
褶胸魚的頭部和眼睛比例都特別大,牠的腹部有成排的發光器,能配合水層上方朦朧的光線調整亮度,讓牠的身影與較明亮的背景融成一片,掠食者往上看時就很難發現牠的行蹤。除此之外,褶胸魚的身體非常扁平,從前或後面看時,也很難發現牠的存在。
小飛象章魚 觸手會發光
深海裡還有一種生物叫做小飛象章魚,牠擁有一對類似象耳的鰭,所以有了這可愛的名稱。小飛象章魚生活的地方最深可到海面下7千公尺,是已知章魚中最深的。牠不會噴墨,畢竟這在黑暗的海底無法作用;但8隻觸手的末端長了發光器,可用來嚇唬敵人和吸引獵物上門。
本文取自《科學少年》雜誌2月號,更多的內容歡迎閱讀官網:http://ys.y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