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范凱婷/撰寫
113年國寫知性題是關於「標籤」的討論,首先閱讀甲、乙兩文後統整關於標籤概念對於人的正、負面作用。短文寫作以「日常生活『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實例」為前提,要求考生「舉例說明你對標籤現象的看法」。心細的考生在審題後發現,第一小題是引導思考的前導問題,標籤現象是什麼?對人有什麼正面與負面影響?短文依此思考,舉例說明之,即是寫作綱要了。
然而,短文的描述中更重要的其實是你怎麼看待此事!
若以上述脈絡審視甲文,其首句提到標籤定義:將複雜事物簡化、分類再標記。當用在人身上時文中說明:「(標籤)亦即總體上從世俗常規所給予此人的角色和位置判斷他。」文末則提出「刻板印象」如:南美洲民族很會踢足球。顯然甲文說明標籤的負面作用。
有了負面的材料,接著在乙文中找正面影響。乙文首句:「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提示標籤的增強作用。文章接著說明許多企業賦予員工職稱「正向的標籤」,如蘋果公司給故障診斷的工程師「天才」的職稱,星巴克給店員「咖啡大師」標誌,說明標籤的正向幫助是定義自我價值,並藉此調整行為以符應標籤。
解決第一小題後,考生已經對「標籤」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接著便是自身關於標籤經驗的舉例,題目提示要從「貼標籤」或「被貼標籤」來討論。然而下筆時還需注意題目要求的寫作角度是「對標籤現象的看法」,因此不論考生例子中舉的是自身被貼標籤或是社會各種貼標籤的刻板印象,都需加以論述你對舉例事件的看法。例如:有考生認為社會長期以來對不同族群貼上標籤,原住民都很會唱歌、客家人都很節儉、外國人都說著流利英文……。
無論舉例為何,重要的書寫觀點都是「你怎麼看待」這些標籤。也許可以說:標籤是社會人群運作下的類化、刻板傳統,但並不表示我們只能遵守而不能活出自我的獨特,同樣的,我們也不應以標籤分類作為臆測他人的標準。你怎麼看,才是閱卷老師最想知道的。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