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志鴻
●碳 生化科技重要角色 矽 半導體業不可或缺
介紹週期表時,我總會告訴孩子們,什麼是族、什麼是週期,在週期表上面代表的涵義是什麼。慢慢讓孩子形成概念: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不同族的元素,性質相差很大。好像同一家人有相同的DNA,脾氣性格很接近;不同家族的人,差異性就很大。
一開始若擺出完整週期表,會嚇到同學,所以我會稍作簡化,把元素週期表的B族拿掉留下A族,再把A族拼起來,如右下圖。先看A族的元素,最左邊的是鈍氣,活性最小、最安定的元素:氦、氖、氬、氪、氙、氡。
圈起來的4A族,前兩個碳和矽已經引領風騷超過一百年了。
碳是有機化合物的骨架,是生化科技、材料科學裡的重要角色;矽是半導體工業不可缺少的元素。這個家族已經興盛百年以上,但逐漸顯露衰敗,尤其是碳,成了全球暖化的頭號公敵。雖然矽元素領導的半導體電子工業方興未艾,它的發展似乎也到了瓶頸,必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取得微小的進步。
●氫與鋰 21世紀顯身手 氫電池 馬斯克不看好
21世紀逐漸展露頭角的家族是1A族,其中當紅的是氫和鋰,兩者都和減少碳排放量的電池科技很有關係。下面這篇報導提到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著重在鋰電池的發展,不看好氫燃料電池,認為氫燃料電池是傻瓜銷售(fuel cells = fool sells),一竿子打翻豐田(TOYOTA)長期經營的這條船,讓混合動力的中、大型卡車前景堪虞。
特斯拉CEO馬斯克曾推文表示,「燃料電池=傻瓜銷售」(fuel cells=fool sells),並再補一刀指出:「氫燃料由傻瓜銷售毫無意義」。他對氫在向永續能源未來轉型中作用的懷疑,並將其描述為「我所能想像到的最愚蠢的儲能方式」。
豐田長期以來一直在強調氫燃料電池車(FCEV)在其未來產品線中的角色,暗示有一天它們可能會像現在的混合動力車一樣無處不在。但隨著該公司將重心轉向電動車(EV),燃料電池的重點移至中型和重型卡車,願景似乎已破滅。
──張大仁〈氫能車競爭不過電動車 為何BMW集團仍不斷開發?〉‧聯合報數位版
●生物電 最早的電池概念 伏打堆 史上第一個電池
其實電池的概念最早是賈法尼提出的生物電。他原先的想法是動物的肌肉裡充滿了電流,只要導通形成迴路,就可以讓剛截肢下來的青蛙腿顫動起來。
賈法尼的做法是將青蛙腿截肢後放在鐵盤上,再用手術刀將青蛙腿露出來的神經和鐵盤接觸而形成迴路,使得青蛙腿顫動起來。
但伏打並不這樣認為,他重複了賈法尼的實驗,卻無法讓青蛙腿顫動起來,伏打仔細檢查兩套實驗裝置的差異,他懷疑是賈法尼的手術刀有問題。因為伏打使用的是鐵製手術刀,而賈法尼用的是銅製解剖刀,所以伏打認為刺激青蛙腿肌肉的電流來自外界,因為不同金屬接觸而產生瞬間電流,根本不是生物體內自帶電流,沒有生物電這一回事。
好在伏打是正確的,否則,現代我們使用的電池都變成一支支不同動物的腿,那還得了?
伏打為了證明自己的說法,做出了科學史上第一個電池:伏打堆。
雖然伏打電池已經是兩百多年前的產物,但現代使用的電池原理大致與之相似,可以當作同學認識電池原理的啟蒙。伏打電池主要靠正、負極金屬的活性差異來驅使電子從負極流到正極,藉由電解質溶液正、負離子來解決電荷累積的問題,讓電子不斷由負極流到正極來產生電流。
●光靠電池 暖化仍無解 多用綠能 可降低碳排
燒煤、天然氣來發電,基本上是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產生熱量來發電,稱為火力發電,會產生可觀的二氧化碳及空氣汙染的產物,造成全球暖化。
電池放電也是氧化還原反應,但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所以就不會造成全球暖化嗎?話可不能說得太早,因為電池需要充電,如果使用火力發電廠的電來充電,並沒有解決碳排放問題,只是把問題轉移到火力發電廠,並沒有真正解決碳排的問題;另外,開採電池所需的金屬礦物,製造電池的過程也可能產生可觀的碳足跡。
所以光靠電池的發展無法完全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最主要的根源還是在於發電廠的發電方式,如果我們大量使用綠能:太陽能、水力、風力、潮汐、地熱來發電,就能降低碳排。雖然綠能(綠色能源)被視為相對環保和可再生的能源來源,但它仍然有一些缺點需要考慮,包括:
①不穩定的能源供應:太陽能和風能受到天氣和季節變化的影響,導致能源供應的不穩定性,可能需要其他能源來源來補充。
②能源轉換成本高:建造和維護發電設施的成本相對較高。此外,能源轉換(例如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機的製造)也涉及某些環境和能源成本。
③儲能挑戰:儲能是一個關鍵問題,因為太陽和風的可用性可能與實際能源需求不匹配。目前的儲能技術(如電池技術)仍有待提高,以應對間歇性能源供應的挑戰。
④空間需求:部署大規模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設施需要大量土地或海域,這可能對生態系統和土地使用產生影響,也可能引發地方社區的反對。
⑤資源需求:製造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機需要一定的原材料,包括稀有金屬和其他資源。這可能導致資源供應的問題,並可能對環境產生一些影響。
⑥生命週期排放:雖然綠能本身是清潔的,但製造、運輸、安裝和維護相關設備的過程可能涉及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這些被稱為生命週期排放,需要綜合考慮。
●實現碳中和 達到淨零排放
目前我們只能盡力設法達到淨零排放,淨零排放的目標是實現碳中和,即碳排放等於碳吸實現,淨零排放通常包括幾個步驟:
①減少排放:可以透過提高能源效率、使用清潔能源、改進工業流程等方式實現。
②吸收碳:透過森林、森林管理和碳捕獲技術等方法來增加大氣中的碳吸收量。
③抵消排放:如果無法完全減少排放,那麼可以考慮買碳抵消,這意味著投資於碳捕獲項目或其他環保計畫,以抵消碳排放。
淨零排放是全球氣候行動的一個關鍵目標,許多國家和組織都已經承諾在未來幾十年內實現淨零排放,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威脅。這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地球環境。
根據台大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魏國彥投書媒體的數據顯示: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估計,如欲管制全球暖化升溫幅度在2℃之內,全球金屬礦藏的供應在2040年之前勢將增加4倍;因為深度減碳不只要減少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使用,更意味著要開發許多金屬礦,來建造風力發電機、光能電板、電動車,以及大量的儲能設備。電動車的核心設備也是電池,製造電池需要石墨、鎳、鈷、鋰、錳;離岸風力發電另外還需要鋅、鉻,而所有的電氣設備都需要銅。林林總總的礦物需求與能源轉型綁在一起,構成了所謂「能源—礦物樞紐」(Energy-Mineral/Material Nexus,簡稱EMNs)。
為了達到聯合國所要求的「永續發展」,2040年之前下列礦物相對於2020年的供應量:鋰增加42倍;石墨、鈷、鎳增加19到25倍;稀土7倍;銅、鐵增加約3倍。
──魏國彥〈淨零排放繫於「能源—礦物樞紐」〉‧聯合報A11民意論壇
看到這裡,令人體會週期表裡各大家族人才盡出,就像水滸傳裡的108條好漢,即將現世。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