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志鴻
哪裡才算天涯海角?南北極算不算?即使人煙罕至,仍然可以看到塑膠瓶的蹤跡,這是探險者遺留下來的垃圾嗎?還是什麼野生動物帶過來的?一位德國電影製作人,從北極撿到的一個德國啤酒罐發想,製作了《The North Drift》記錄片,探訪了科學家的研究內容,揭露人類製造出來的塑膠垃圾沒有處理妥善,會造成多麼嚴重的環境災難。這一切都是從我們用完塑膠瓶的內容物,隨手丟掉瓶子的動作開始。
●回收垃圾 塑膠最大宗 最難分解 最需重複用
在台灣,大家已逐漸建立垃圾分類的概念。垃圾大致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大類,可回收的部分以塑膠為最大宗,因為塑膠最難分解,所以最需要重複循環利用。
什麼是塑膠呢?塑膠是指以高分子量的合成樹脂、石油為主要成分,加入適當添加劑,如增塑劑、穩定劑、抗氧化劑、阻燃劑、潤滑劑、著色劑等,再加工成型的塑性(柔韌性)材料,或固化交聯形成的剛性材料。塑膠最早來自於1850年代的英國,自從被開發以來,各方面的用途日益廣泛。
台塑集團已故前董事長王永慶,第一次在日本看到塑膠袋時,露出驚豔的讚嘆:透明、質輕、堅韌、防水又便宜,如果能掌握關鍵技術,一定能大發利市!沒錯,經營之神的努力不懈,創造了台塑集團,但是在塑膠產品眾多優點中,其中有一項是優點也是致命的缺點:萬年不爛。
塑膠的原料是石油,而石油的前身是古代海洋生物被掩埋在地底下,經過高溫高壓且長時間的變化而形成,也就是說,該爛的早就爛掉了,只剩下不會爛掉的部分。石油是祖先們的遺骸所形成的化石,祖先還是入土為安的好,把祖先們挖出來玩……,不不不,把祖先們挖出來利用或燃燒是會遭天譴的!
我用這種意象對國中生開玩笑:像不像美國的喪屍電影?我們開的汽車,其實都是那些喪屍推動的!然後課堂上就會開始天馬行空的胡說八道。
大量使用化石原料來改善現代生活環境,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現代人很難戒掉石油癮,所以一開始並不在意石油產品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只是覺得塑膠便宜、容易製造、用途廣泛。直到現在,我們不得不重視全球暖化及海洋塑膠微粒的問題。
●生活離不開塑膠 微粒已無所不在
雖然目前學界並沒有一個標準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或稱微塑膠的定義與化學組成,但大多數文章指向塑膠微粒為長度小於5毫米之塑膠(無論是碎片、粒子或纖維)。隨著愈來愈多的社會關注,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們也開始對塑膠微粒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塑膠發明至今不到兩百年光景,已經以各種形式充斥於世界的每個角落,尤其以早期人們容易忽略的微塑膠造成的汙染,讓微塑膠在生態中隱形般的累積。科學家們在北極海底各個固定的觀測點上,發現從2007年至2017年間,垃圾量增加了7倍之多。觀測點的測量只是冰山一角,若把塑膠微粒數量化,在其中的一個觀測點將會發現,每公斤的海水中含有13,000個塑膠微粒。而繼2018年科學家在地球表面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發現塑膠微粒後,又有研究在世界頂端——聖母峰(Mount Everest)上也發現塑膠微粒。塑膠微粒幾乎已無所不在。
科學家們在許多生物上觀察到塑膠微粒對細胞組織造成壓力,不只會破壞遺傳物質,也會破壞脂肪,比如用來建構細胞膜的脂肪,另外蛋白質也會遭受汙染而引發某種炎症。地球是孕育我們的母親,都身陷如此的遭遇,更何況實際的孕婦?塑膠微粒甚至經過胎盤傳給了肚子裡的嬰兒,雖然目前我們很難論斷這些塑膠微粒會對下一代造成如何的影響,但這實在令人不安!
●從源頭 減少海洋微粒 吸塵器 清理千條河流
塑膠汙染的來源是陸地,要減少海洋的塑膠微粒,首先要處理陸地上的塑膠,並且避免人造垃圾經由河川流入海洋。來自荷蘭的Boyan Slat,16歲時到希臘旅行,在潛水的時候發現,塑膠垃圾的數量竟然比魚還多!於是萌生了發明「海洋吸塵器」的念頭。2018年,他在自己所創立的公司「The Ocean Cleanup」啟動了一項計畫,就是清潔加州的「太平洋垃圾場」。2019年10月26日,Boyan Slat向世界展示了這項發明。在演講中,他說明了哪些是汙染最嚴重的河流、攔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經過「The Ocean Cleanup」的研究調查後,發現全世界有1,000條河流充滿了垃圾,而垃圾中超過80%都屬於塑膠垃圾。Boyan與公司的研究團隊發明了一款名為「Interceptor」的新設備,並計畫在塑膠垃圾流入海洋之前,就在河流中動手清潔,希望能從源頭清理垃圾,目標是在5年內解決1,000條河流中的塑料問題。
●7成廢棄衣物 進了掩埋場 「慢時尚」興起 天然易分解
除了看得見的塑膠外,很多隱藏在布料當中的合成纖維也是塑膠。時尚圈裡的快速流行永遠令人目不暇給,衣服、鞋類、配飾、化妝品等,很多不是消耗品,用完就會消失不見,只有折舊。每年「快時尚」製造出800億件服飾,使得平價快時尚的品牌身價膨漲數千億美元,而消費者也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丟棄這些便宜的衣物。少數回收的舊衣服被送至非洲等有需求的地方再利用,但平均來說,全球至少7成以上的廢棄衣物,最後都進了垃圾掩埋場,製造了環境災難。
聚酯纖維不只是海洋塑膠微粒的主要來源,如今時尚產業已是全球第八大溫室氣體汙染的源頭。目前有識之士開始推展「慢時尚」,試圖抗衡快又便宜的時尚產業,利用天然的纖維像蠶絲、羊毛、棉、麻……來製作衣物,廢棄後較容易分解,同時也利用回收的衣料重新剪裁、再設計,讓設計師的創意,再賦予回收衣服新生命,進入循環經濟。平價快時尚的品牌應該負起回收舊衣的責任,將舊衣重新再利用,以免又製造出大量的垃圾,這也是品牌的良心。
最後,還是那句警告:「地球可以沒有人,但人萬萬不可以沒有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