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故事:印度媒體報導,印度總理莫迪可能在18日召開、為期5天的「國會特別會議」上,提出將印度(India)國名改為「婆羅多」(Bharat,或譯為巴拉特)的決議案。
莫迪政府本月初在20國集團(G20)峰會的9日晚宴邀請函中,使用古老梵文單字「婆羅多」取代以往慣用的國名「印度」,種種舉動凸顯印度民族主義人士近年積極抹除印度這個被視為殖民遺毒國名。
總統副秘書古普塔(Navika Gupta)和印度「國民大會黨」公關都表示,印度總統慕爾穆(Droupadi Murmu)辦公室向G20代表發出的峰會晚宴邀請函當中,將慕爾穆的職銜稱為婆羅多總統,而非國際慣用的印度總統。
在南亞國家的《憲法》當中,「Bharat」(婆羅多)與「India」(印度)可交替使用,且經常出現在流行歌曲和電影之中。此外,印度《憲法》第一章第一條規定,「印度,即婆羅多,應是一個聯邦。」
歷史學者表示,婆羅多一詞源自早期的印度教典籍,且是印度教神話中首位君王的名諱,印度教和民族主義色彩濃厚。 近幾個月,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成員持續推動使用梵文稱呼自己的國家,並表示英文印度一詞是殖民時代的奴役象徵,必須從憲法中刪除。
G20峰會9日、10日在印度登場,莫迪政府把握機會,藉此國際場合並透過G20官方邀請函,向全世界宣告改國名的決心,當中也包含莫迪將在2024年夏季大選尋求第3度連任的盤算,盼藉此策略贏得民粹選民的信任。
印度右翼團體長期反對印度一詞,印度人民院(印度國會的下議院)前議長馬哈詹(Sumitra Mahajan)表示,我國的國名無疑應為「婆羅多」,不是當初殖民印度的英國人引進「印度」一詞。
這不是印度政府首次在對外國人士的場合使用婆羅多一詞,《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印度政府為外國代表編撰的手冊《巴拉特,民主之母》中,就有提到這個詞。 印度民眾曾向最高法院興訟,訴求更改國名為婆羅多,法官拒絕受理此案,要原告自行聯繫政府當局。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