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王一亘撰寫
上周我們討論到重金修復古蹟之議題,以不同的角色、立場試著找出不同看法製作採訪文稿。乍看下「厭世時代」的學生一組在上周略顯難產,我們探究出學生族群看似事不關己,其實內部因素可歸咎於內心難以面對自我的無力感。相對本周「百大企業」組,儼然是人眾聲雜。一部分的說法,認為支持重建既可美化企業形象,亦符合民眾的精神需求。另一部分則希望運用同樣的資金,做更多不同的城市規劃。這樣一來既可創造就業機會,又能帶動經濟發展。
古蹟一組則是擬人化的訓練。稿中寫道:「身為古蹟,我就是一台時光機,引領探索的人類尋找各自的根源。讓人們在古色古香的氛圍中,見證先民打造的無數基業。」我從古蹟的討論出發,結合到寫作的部分,上述所探討的角度,皆可作為寫作素材。舉例而言,開頭「審題」的部分就可以採用幾個帶有普遍性且不同視角的見解作為例子,接著再引入自身觀點。如此便可以凸顯本文獨樹一格之處。
透過視角切換的練習,學生可以採用的材料變得更廣。我從學生完成的採訪稿裡,試著加深他們思考的深度,讓他們練習尋找各式文章進行比較。比方說,我們討論為何幾個月前歐洲急著搶救古蹟,數萬人潸然淚下,但台灣的古蹟卻火災頻傳或屢屢拆遷?最基本以雙方法律與規範相對照,便知兩者之間的規定大相徑庭。緊接著,延伸至人民意識與文化教育深耕水平等差異。在寫作時,這部分若結合具體的數據、相關法條,則適合穿插在中間段落論述,便可讓文章既深且廣。
在這次的角色扮演中,學生發現了以往我們在辯論場常常落入「立場性發言」的圈套。因此,透過視角的轉換,可以避免陷入單一立場以管窺天的弊端。當然也會有人問,學生怎麼會知道這些?因此,保持高度的覺察,對待日常的每一件事情盡量找到客觀處切入,並試著將角度多元化。我通常會鼓勵學生,文章盡量不要只看一篇。建議尋找不同人的寫法、各式專業說法都是思辯訓練的根基。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