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空保衛戰/《科學人》

暗空保衛戰/《科學人》

【撰文╱索科爾 翻譯╱鄧子衿】

黑夜降臨,美國亞利桑那州土桑市郊外的基特峰國家天文台副主任愛德華斯此時通常在室內準備望遠鏡進行夜間觀測。但是去年12月的這天傍晚,她和我一起站在暮色中,看著兩個世界的衝突:夜空中的星星開始浮現,地面上點點燈光也亮了起來。文明都市的亮光讓橫亙天際的銀河都相形失色,愛德華斯感歎道:「糟透了。」

光穹邊界 暗空戰爭前線

土桑市像是巨大的明亮光穹,掩蓋了東方夜空星辰和獵戶座的肩部。一條比較微弱的光蛇從光穹中蜿蜒而出,那是10號州際公路,向北延伸160公里連接發光的鳳凰城,向南則穿越墨西哥邊境,若隱若現地伸入美墨邊境城市諾加利斯的半圓形光穹中。這些光對基特峰天文台高度精密的觀星工作造成嚴重威脅。數十年來,天文學家採取緊急措施來減緩甚至逆轉燈光擴張。對天文學家而言,光穹的邊界就是戰爭前線,隨著戰敗而擴大,或因取勝而縮小。頭頂上不完整的暗空,訴說著當地的暗空政策、無數次集體行動或者不行動,以及華麗的招牌和路燈擴散的結果。

●密集野火 威脅天文觀測

然而光亮區域持續蔓延。基特峰的一位天文學家在日落後幾個小時告訴我,在充滿散射光子的夜空下,拍攝一個目標天體所需的時間是無光害狀況時的兩倍。與全球暖化息息相關的密集野火(我到訪後半年,便有野火席捲山頂),對於該處望遠鏡觀測工作顯然是明確威脅,但是如今益發明亮的夜晚所造成看似細微的有害影響,對於天文學研究來說可能更嚴重。

●夜間照明 干擾生態網絡

物種逐漸消失,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又增加了,海洋生物吞噬了塑膠微粒,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生態災難並非以肉眼直接可見。光汙染則不然,光汙染的影響範圍不限於天文學。10年來,生物學家發現造成光害的夜間照明,嚴重干擾了動物、植物和把全世界生命連接在一起的生態網絡。英國艾克斯特大學著名的保育生物學家加斯頓說:「應該把光汙染想成如同塑膠汙染或氣候變遷。」

研究人員仍然認為,可以在沒有犧牲的前提下減少光汙染。新的研究揭露出這個問題的影響範圍,可能的解決方案也變得更加明確。人們可以了解並且控制光汙染,一如管制煙囪排放廢氣或是工廠排放廢水,越早展開行動越好。衛星測量的結果指出,有超過3/5的歐洲人和4/5的北美洲居民生活在過亮的夜空下,以致於看不到銀河。其他分析則指出,地球表面人工照明的面積每年增加約2%,使得實際的夜間地圖猶如瑞士奶酪般坑坑洞洞。除此之外,近年來LED技術使得照明費用變得更為便宜、能源使用效率更高,但消費者似乎並沒有把錢省下來,或是減少碳排放。相反地,人類點亮了更多的燈。

●找回夜空 關鍵是誰在乎

事態不需如此。漆黑且充滿繁星的夜空可以再次成為常態。人們可以減輕已陷入困境的生態系負擔,同時讓美麗星辰再次進入尋常生活。在世界各地,有許多國家正在立法以實踐這個目標。然而,任何方案能否成功,關鍵都在於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能否支持必要的研究找出光汙染並加以解決?夜間真正需要多少照明?針對至少160個物種的研究,已提供充足的證據,證明人工照明在自然界中造成混亂,製造出許多不合時宜的訊息,最重要且令人惱怒的是:有人在乎嗎?(摘錄,文中插題為編者所加)

本版取自《科學人》雜誌2022年12月號,更多的內容歡迎閱讀《科學人》雜誌。相關訊息網址:sa.ylib.com

【2022-12-19/聯合報/R17版/好讀周報科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