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朵拉的盒子/《自然快易通》
尿素的結構跟翹起尾巴的蠍子很像。製圖/林志鴻

潘朵拉的盒子/《自然快易通》

【文╱林志鴻】

●實驗室合出尿素 翻轉科學家思維

碳,有機化合物的骨架,矽,半導體工業的基礎。元素週期表裡的4A族(碳、矽、鍺、錫、鉛、鈇),同時具有金屬與非金屬的特性,獨領風騷上百年。

由於碳原子不只可以和金屬原子連接,也可以和非金屬連接,甚至碳和碳之間也可以相接在一起。碳原子廣納百川,如此有彈性,所以被拿來當作地球上生命物質的原料,當是捨我其誰,適得其所。

在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毫無道理地認為:自生命產生出來的物質,不可能在實驗室中人工合成。這條禁令一脈相承,也沒有人質疑過。所以當年輕的維勒在實驗室合成出「尿素」後,真是當頭棒喝、石破天驚,就像撕去符咒,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這下子可不得,歐洲各大實驗室除重新驗證維勒的實驗是否正確,也重新思考這條禁令的荒謬!科學家自此開始合成各式各樣的有機化合物,創意大爆發,累積出「有機化合物」這門學科,也是當今化工系相當吃重的科目。

●各種生命現象 都和化學反應有關

維勒打破了生命與非生命的界限,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大爆發,目前已知的有機化合物種類約8千萬種,每年還是有上百萬種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出現,影響人類文明甚大。日常生活最大宗的有機化合物就是塑膠,如果把塑膠產品抽離,我們能用的東西突然少得可憐。地球儼然已是一顆塑膠星球,面臨嚴重的環保問題。

生命科學的領域一直在擴展,使得生命和無生命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例如:DNA的雙螺旋構造被克里克和華生提出後,人類已經有辦法在遺傳物質的研究裡,解答各種生命現象的複雜問題,原來都和化學反應有關。沒有生命物質的禁忌或限制,修改DNA的技術逐漸發展,但也產生遺傳方面的倫理議題。預防COVID-19的BNT疫苗所用的生物科技,原本用於治療癌症,後來拿來對付容易突變的新冠病毒,這些都濫觴於維勒的尿素。

●布料纖維有三種 植物動物與合成

當代兩大顯學:生命科技及半導體工業,都源於4A族。

就拿布料的演進來說,布料纖維主要有三類:植物纖維、動物纖維、合成纖維。

纖維就是絲,只要能抽出細細長長的絲,就有辦法織成一塊布,剪裁縫製後,就是一件完整的衣服。

漁獵時代,人類以獸皮蔽體,到了農業時代,除了利用棉花和亞麻,也會利用蠶絲和羊毛來做衣服。

棉花和亞麻屬植物纖維,不只可以造紙,也可以製作衣服。純棉衣物柔軟又吸汗,亞麻衣服則透氣涼爽。植物纖維像紙一樣,容易染色、吸汗,也容易產生皺痕。植物纖維源自葡萄糖脫水聚合而成的聚合物,主要成分是碳、氫、氧,所以燃燒起來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沒有臭味。

蠶絲和羊毛屬動物纖維,用蠶絲製成的絲綢,清朝時外銷到歐洲,就像瓷器一樣,讓歐洲人讚嘆不已。羊毛也是重要的動物纖維,用羊毛做的高級衣料,尤其是西裝布料,至今價格依然居高不下。動物纖維是以胺基酸聚合而成的蛋白質,主要成分是碳、氫、氧、硫、氮,燃燒會產生惡臭。

人造纖維主要是把塑膠抽成絲,因為原料是塑膠,所以不吸汗、易有靜電。早年製造女性內衣及絲襪的工廠不准廠內員工穿自家產品上班,原因是工作時會因摩擦產生靜電,尤其冬天在工廠走動,容易因靜電放電產生火花,進而引燃塑膠原料發生火災。

尼龍是最早被拿來做衣服的人造纖維。我還記得小學時,制服丟到洗衣機也不會起皺。但是夏天天氣熱,這種衣料不吸汗,常會黏在身上不舒服,往往得在制服裡多穿一件吸汗的棉質內衣。

●合成纖維「快時尚」 衍生浪費資源問題

隨著時代進步,衣服的布料會用混紡方式製作,以合成纖維為骨架,織成經線和緯線,再混入棉花填滿空隙,做出既吸汗又不易皺的布料。這類衣服隨著清洗次數多了,布料裡的棉花被洗衣機給擠出來,留在棉絮收集袋裡,所以會愈洗愈薄、愈洗愈透明,吸汗效果也就愈來愈差。有些冬季的混紡布料,洗衣機洗過開始起毛球,也是相同道理。

植物纖維和動物纖維的原料都要時間累積才能收穫,也需要經過許多勞力才能織成布料,不像合成纖維,自石油提煉大量原料,經過化學變化,隨時能抽成絲,時間成本降低很多。再者,織布機的自動化生產,人力成本降低。「快時尚」興起,就是克服了時間與人力需求而產生的消費模式,當然也衍生了浪費資源的問題。

比起合成纖維,動、植物纖維貴上多倍,但在高端的消費市場依然佔有一席之地。動、植物纖維製成的高級衣料可不能隨便放到洗衣機,一定要用中性清潔劑,慢慢手洗,細細維護,或者送請業者清洗。

●石墨烯是什麼? 碳元素的結構物

時代進步,布料的種類因應各種需求千變萬化,功能性愈來愈強,比方近期最夯的石墨烯。

話說在前,石墨烯並非有機化合物的「烯類」,石墨烯本身是碳元素組成的單層六角網狀結構物,很像蜂巢。如右圖。

為什麼和烯有關呢?乙烯是雙鍵的碳氫化合物,結構如圖。

經過聚合作用,把雙鍵打斷,再和其他的乙烯結合,形成聚乙烯(PE),這是我們常用的塑膠袋、保鮮膜材料;如果把其中的-H換成-CH3,就成了聚丙烯(PP),常見於寶特瓶;如果換成-Cl就會變成聚氯乙烯(PVC),拿來製造水管、絕緣膠帶;如果換成苯,就成了聚苯乙烯,成為空隙很多,密度很小的材料保麗龍。

由圖中結構看得出來,聚乙烯的碳與碳以「單鍵」連接,正因這項單層石墨結構與其類似,故稱「石墨烯」。其實跟有機化合物裡的烯類一點關係也沒有。

組成元素相同,但結構不同的物質,稱為同素異形體。像氧(O2)和臭氧(O3);石墨和鑽石。石墨的碳只用到3個單鍵,還有一個電子沒有鍵結而成為自由電子,這個特性使得石墨可以導電,鑽石因為4個單鍵都用上了,沒有多餘的電子,所以無法導電。

●石墨烯雖然神奇 高科技才能達成

人類很早便可從木炭的純化取得石墨,鉛筆筆芯就是石墨和黏土的混合物,石墨成分愈多,畫出來愈黑,反之,黏土成分愈多,筆芯就愈硬。石墨是單層結構,層和層之間的吸引力非常微弱,像一疊滑溜的撲克牌,所以筆芯和紙張摩擦會數層數層剝離,留下書寫痕跡。

石墨很便宜,但是單層原子的石墨烯,要到2004年由兩組科學團隊合作,才分離出單獨的石墨烯平面,使得石墨烯這種想像中的物質,真正問世。領導這兩組團隊的科學家,2010年共享諾貝爾物理獎。

經過十幾年的研究,石墨烯能發揮的地方愈來愈多,應用範圍愈來愈多元,甚至可以製造出比現行矽晶元製成的電晶體,速度更快的碳電晶體,也能用在太陽能電板、透明顯示器……。

石墨烯本身是一項奇蹟,但它奇蹟般的效應是發生在單一層原子組成的狀態下,要達到這個單層原子的等級,必須利用電子工業級的技術才能達成,價格非常昂貴。要把石墨烯用在衣料纖維並量產,恐怕還有一大段距離。

從維勒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放出有機化合物的精靈;DNA的雙螺旋結構,讓我們了解生命中化學反應的因果關係;石墨烯的出現,使得許多夢幻想法可以有個落實的基礎……,科學史的創意大爆發往往來自一個令人振奮的事件,相信科學發展一定會愈來愈興盛,生生不息。潘朵拉的盒子存有希望,我們可以一開再開,讓希望出來!

【2022-12-05/聯合報/R06.07版/好讀周報動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