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動物都有其對應的寄生蟲,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生活在你想像不到的地方。 我們親密的寵物身上就有著千奇百怪的寄生蟲,而且是人畜共通傳染。 透過獸醫師臨床門診的顯微鏡,揭開這些小生物的神秘面紗。
【撰文╱董光中】
依感染途徑,人畜共通寄生蟲可分為經口感染、經皮膚感染、經節肢動物媒介感染。台灣也鑑定出一些人畜共通寄生蟲,因衛生條件、傳統吃食文化等,而造成公衛危害。
以下介紹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門診一些臨床病例,藉此讓讀者透過顯微鏡略窺一二,提升大眾對寄生蟲的注意與認識,維護自身與伴侶動物的健康。
●寵物鼠糞便中的不速之客
獸醫在門診中收治寵物鼠或其他伴侶動物時,第一步通常就是進行「糞便檢查」,因為很多寄生蟲(如絛蟲、線蟲、原蟲,吸蟲……)都會在宿主糞便中度過生活史某階段。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臨床門診糞便檢查中,最常見的一種寄生蟲是寵物鼠體內的「短小包膜絛蟲」(Hymenolepis nana)。藉由顯微鏡在糞便中發現短小包膜絛蟲卵,即為確診。
鼠類感染短小包膜絛蟲的病徵是黃色軟便,卵可在宿主排出體外的糞便中孵化,傳染力很強,一旦發現就要投以驅蟲藥並定期檢查。若環境遭寵物鼠糞便內的蟲卵汙染,很容易經口食入蟲卵而感染人。人類感染通常無症狀,偶也有腹部迷走神經失調而腹痛病例。使用消毒水、環境清潔防治效果有限,唯一的方法是定期進行糞便篩檢。建議檢驗陽性者,兩星期回診一次,並且使用驅蟲藥,直到未再檢查出蟲卵。(摘錄)
●勾引貓咪的田間野味
1927年就有首例人類感染貓絛蟲(Taenia taeniaeformis,Taenia為帶絛蟲屬)的病例記載。貓絛蟲主要傳染途徑是貓取食大鼠與小鼠,食入鼠肝中的貓絛蟲囊蚴(Cysticercus fasciolaris,帶絛蟲屬動物的幼蟲囊蚴引起的組織感染)而染病。
人與動物感染絛蟲後,主要症狀是消化不良、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等。斯里蘭卡曾有一起女童病例,主訴發熱、嘔吐、厭食、腹絞痛及臍周痛等臨床症狀。(作者為中興大學獸醫系教授)
本版取自《科學人》雜誌2022年9月號,更多的內容歡迎閱讀《科學人》雜誌。相關訊息網址:sa.y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