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新住民  中壢國中論文登國際舞台

重新認識新住民 中壢國中論文登國際舞台

同學在人來人往的白板上,用雙語介紹東南亞文化。圖/桃園中壢國中提供

【文╱羅佑純】

桃園市中壢國中鄰近火車站,附近常可見外籍移工,該校英語資優班學生謝依諠以前「聽說」移工喜歡噴香水、說話很大聲,所以每當經過他們身邊,就會故意憋氣,但自從聽過移工、新移民自述生命故事,「我再也沒有憋氣,因為他們就跟鄰居、朋友一樣」。

●對於新住民 不應以訛傳訛

中壢國中英語資優班導師李雅琪表示,該校為一年級資優班學生開設「獨立研究課」,學生必須進行一學年的研究,某次她與班上王韻珵、陳志筠、陳冠禎、傅家豪、黎芷榆、謝依諠、魏辰羽等學生聊起了新二代、外籍移工,發現同學不經意說出的偏見、標籤,竟都來自網上所見,她提醒同學,應該親自確認而非以訛傳訛,並鼓勵同學真正認識新二代。

傅家豪是新台灣之子,因母親來自夏威夷,有著黝黑膚色的他,小學時常被同學拱上台跳草裙舞,剛開始他很生氣,會回嗆「不是每個夏威夷人都會跳草裙舞」。被貼標籤、霸凌的經驗,讓他決定上國中後要隱藏身分,直到班上團隊要以新二代為題後,他才向老師、同學坦承身分,這才知道他不是校園裡唯一的新二代,而隱藏的理由都是「不想再被歧視!」

●聽移工故事 辦活動做研究

前年底,桃園「中平路故事館」舉辦多場東南亞講座,李雅琪帶學生去聽新住民和移工講師飄洋過海到台灣的故事,他們遭遇了語言隔閡、文化差異,還有各式各樣的偏見。這群國中生才驚覺,原來自己就是有偏見、必須改變想法的人。

於是他們問卷調查同學對新住民的印象、義賣東南亞食物,並邀請泰國籍講師何汶瑜到校演講等,最後並將活動企劃及研究彙整成「多元的碰撞,讓台灣的文化新心向融」一文,參加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徵稿,不但獲得優選,去年6月更成為台灣國際教育高峰會講師,與全球專家學者交流。為此,他們利用課餘討論、製作英文簡報,苦讀同場專家的論文,一路陪伴的李雅琪說,「他們才國一,卻能與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教授Geoff Mulgan、香港太平紳士黃英琦同場發表論文,並針對他們的論文提出看法,真的不容易!」

●桌遊當媒介 展現移工困境

有了國一的累積,升上國二後這群同學仍想「做點事」,除了執行延宕多元文化周,還把腦筋動到「移工」身上。團隊找到支持移工的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請教「國中生可以做什麼」,協會人員建議「讓更多人聽到移工困境與心聲,只要多認識,就有改變的機會」。於是團隊在去年12月的跳蚤市場活動中,利用桌遊讓更多學生知道移工在台可能遭遇的困境。他們正努力把這段時間所見所聞彙整成文章及影片,預計由陳志筠在國際學生議會中發聲。

李雅琪表示,團隊這兩年的努力,吸引不少學弟妹關注,他們說服校方持續舉辦多元文化周外,今年要帶著學弟妹策畫,用行動證明國中生也有促動正向改變的能力。

13-2視訊訪問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工作人員。。圖/桃園中壢國中提供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