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藍染、鑽台茶 北大高中推在地文化

學藍染、鑽台茶 北大高中推在地文化

新北北大高中融合藍染與台茶文化推「三峽學」,實務導向帶學生建染缸、訪茶園。圖/北大高中提供

【文╱林雅儀】

 

●實踐學科知識 深化在地學

北大高中以「鳶山峽客」校訂課程獲得110年度教學卓越銀質獎。課程以藍染和台茶文化為核心,除了導入在地產業特色,結合領域知識,讓地方學課程從戶外走讀深化為學科知識實踐。比如,學生上課除了認識茶種、品茶,更結合數位模型計算茶葉重量、水溫、沖泡時間的黃金比例。

●藍染液鎮校寶 染坊專業級

4缸藍染液是北大高中的鎮校之寶,每年高二學生都要用到它,再以絞、夾、縫、紮等藍染技法,搭配車縫,展現藍染織物的製造應用。

朱肇維說,建缸容易養護難,建置後染缸得按時攪拌,靜置太久過度產生化學反應容易讓染液變質。北大高中的染坊是業界認證的專業級染坊,鄰近的台北大學開設藍染課程也會來借場地。

●從採茶開始 走一趟製茶路

碧螺春、蜜香紅茶、白茶是三峽主力茶種,北大高中三峽學課程帶學生從採茶開始,體驗殺菁、揉捻、發酵、乾燥等完整的製茶過程,再學習品茶7步驟,培養對茶葉的五感體會,最後結合文創設計與影音行銷,鼓勵學生替三峽好茶找出路。學生巧思不單只是課堂作業,朱肇維說地方茶行採用學生設計的莫蘭迪色系茶包袋,創下兩千包的銷售佳績,是實踐所學的最好例證。

●辦手作體驗 號召老師備課

朱肇維透露,三峽學推動之初,為了讓校內師長認識課程,他們趁著全校備課日熬煮大菁雞湯,也舉辦手作體驗,目的都是號召更多老師投入備課社群。發展至今,不少三峽學的老師因此發展「第二專長」,主動報考藍染教師或茶葉品評相關證照。

身在三峽、心繫三峽,經過7年淬鍊的校訂課程培養出地方走讀的最佳代言人,北大高中除了多年響應大三鶯走路節、三峽綠茶季,也替三峽農會120周年慶繪製茶鄉走讀地圖。接下來,更要把茶鄉課程模組化,發展老街、祖師廟、李梅樹等主題課程,帶領學生更全面的投入三峽地區的再造與創生。

●幕後╱找師資 逐一拜訪教授 特色化 越在地越國際

北大高中校長施雅慧是三峽學幕後推手,除了支持老師發展課程,更重視課程的深化。為了導入更多資源,施雅慧跟學校主任逐一拜訪北大相關科系教授,用腳走出厚實的三峽學課程底蘊。她認為走讀在地國小到高中都能做,但高中端應該思考「承先啟後」的角色,強調課程與知識的結合,以及學生的社會責任。施雅慧說,地方學不單是走馬看花,而是社會探究的基礎,學生胸懷社會責任,可以銜接高中的探究與實作,上了大學也可著眼產業創生實踐所學。

地方學遍地開花,北大高中除了發展自身特色,也積極搭建平台鼓勵校際交流。施雅慧認為地方學「越在地越國際」,她舉例基基隆女中推基隆遊憶思、桃園武陵高中發展埤塘學,透過深度挖掘與整合,每個學生都能為外交盡心力,告訴外國台灣不只有臭豆腐或士林夜市。

●學生說╱職人講課 寶貴經驗談 自家種茶 也上了一課

北大高中高二學生鄭宜汶是三峽人,長輩也種茶,她透露直到上了三峽學才知道原來當地有這麼多茶種。她笑稱當時上完課真的有股衝勁想跑回家裡的茶園多做點事情。學生王欣說,從小就知道三峽有茶跟藍染,但高中把原理講得更深,她跟同學設計的廣告文案被老師相中,印成茶葉文創明信片,對她是很大的激勵。

學生邱韻瑋來自土城,她坦言以前只知道「茶米茶」,上課後對三峽認識更多,也懂得分辨不同茶種,甚至當起老師教遊客認識茶葉。她說聽茶行老闆娘講課,每句話都是職人投身產業數十年的寶貴經驗,跟平常教室聽講完全不同。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