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慶良(阿亮老師)
●提醒你╱422是地球日 簡約生活愛地球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會舉辦和環保相關的活動,提醒世人環境保護的重要,鼓勵大家實施綠色生活,例如各國政府近年來致力推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相關公約或政策,以減低人類為追求更便利的生活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今天來談談生活上的食、衣、住、行、育、樂中,如何有效簡約以及實踐環保。
其實不管生活中的哪一個面向,我們都可以找到愛護地球的方式,千萬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付出一點對環境、對地球的關懷,就能達到愛地球的目的;例如:
●用餐時自備餐具,包含碗筷╱吸管╱保鮮盒╱水壺╱水杯。
●減少使用瓶裝水。
●吃當季且在地生產的蔬果。
●不追逐過度消費、或超出需求採買新衣、鞋或包包。
●多種植物改善居家環境且降低對冷氣的需求、隨手關燈拔電源、以淋浴代替泡澡。
●通勤時多搭乘大眾運輸或騎單車。
●購買環保且有節能標章的代步工具。
●平時可以選擇購買二手書或玩具代替購買新產品。
●以認養代替購買寵物。
●和家人遊玩時,不留下垃圾甚至多帶走一包垃圾。
●自備購物袋取代塑膠袋。
●無論何時都確實做好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
相信有做到以上建議的你,對於地球的貢獻是大大的加分喔!
●問問你╱如何計算碳足跡 足跡標籤怎解讀
省視以上各種簡約生活的建議,你有沒有發現最根本的核心概念就是減少「碳足跡」,而什麼是碳足跡呢?
碳足跡又名「產品碳足跡」,它是以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從原料的取得開始,乃至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由製造、配送、銷售、使用到廢棄回收,計算產品整體直接與間接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若產品製程的資源與能源消耗越大,則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就越多,相對的碳足跡則越高。因此隨著全球碳排放量越來越高,大家便開始重視碳足跡對應地球環保議題的重要性了,進而促使商品標示碳足跡標籤。
現在我們有了兩個需要了解的內容,第一是一份產品是如何計算出碳足跡量,第二則是如何解讀產品的碳足跡標籤。
我們以一包60公克的洋芋片為例,農夫栽種馬鈴薯透過灌溉、化肥等需要28.8g的碳排放量,在洗、乾燥、切片製成洋芋片需要13.6g的碳排放量,包裝過程需要27.2g的碳排放量,接下來則是配送到消費者端需要8g的碳排放量,回收處理食用後丟棄的包裝耗材需要2.4g的碳排放量,這樣的一包洋芋片碳足跡為80g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假如是含有複合原料的產品呢?我們舉某速食店中販售的「大麥克漢堡」為例,其所需要的配料碳足跡如表一。
經過相加總和計算後得到共有4.54公斤的碳足跡,依照配料碳足跡的加總方式,我們也可以計算得出:一杯中杯可樂要170公克、一份大薯條800公克。
●告訴你╱產品都有碳足跡 只要活動就排碳
不只食物可以計算碳足跡,任何產品都可以經過科學計算而得,例如一件T-Shirt是4公斤的碳足跡,一支手機是60公斤的碳足跡,一台電腦螢幕是460公斤的碳足跡,一輛家庭用車約25200公斤的碳足跡,所以不要以為你沒有用電或沒有開車就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只要你有消費或從事任何活動就會有碳足跡的發生,如果想知道你每天所產生的碳足跡,可以到行政院環保署網站的「碳排放計算器(https://reurl.cc/7e5OKb)」查詢。
下次到商店購物時請多注意商品包裝,你會看到一個稱為「碳足跡標籤」的圖樣,腳印中顯示的數值即為此商品的碳足跡,例如下圖商品的碳足跡為135公克,如此一來只要把每天購買的商品,以及每天活動中所使用的任何外在工具(電燈、交通工具、紙張等)加總碳足跡數值,就可以知道你每天所耗費的碳足跡了!
●怎實踐╱改變消費價值觀 每月定減碳計畫
知道了如何計算自己每天生活中的碳足跡,接下來就要「減碳」啦,如何讓碳的產生與自然達到平衡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問題,所以終極的作法就是由源頭減量做起,意即改變消費價值觀與生活習慣,減緩地球的暖化問題;例如,每回收一噸紙類,可減少242公斤碳排放量(玻璃31公斤、鋁罐95公斤、塑膠42公斤、鐵罐63公斤的碳排放量),定期更換或清洗冷氣濾網每年可減量80公斤,回收家中資源垃圾每年減量386公斤,每週少開兩天車每年減723公斤;我們可以擬定自己每一個月的減碳計畫,列舉出想要減碳的項目以及對應的碳排放量,最後就可以算出自己的減碳目標了。
網路上也有這種協助減碳計畫的計算器,只要將目標和項目點選,即會產出建議的生活減碳報表,網站見https://reurl.cc/ak2QMD
●進階版╱回收紙對折60次 多厚 市區路區間測速 怎算
談到紙張回收跟減少開車,與你分享兩個趣味知識。
一是對於紙張回收摺疊厚度的討論,試想:如果每一大開的回收紙張厚度為0.1公分,若我們將其對折,厚度則為原來的2倍,如果再度對折,厚度則再次變為之前的2倍,當你將一張回收紙對折再對折共折了60次後,則厚度請看圖一。
這個數值遠超過地球的直徑(12742公里)了,由此可見回收紙張的威力啊!
另一個是關於開車時行車速度的問題,我們知道許多市區路段對於車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該道路時速為60公里╱小時,當你行車到達該測速點而超過數值時會被科技執法拍照取締;但許多人心存僥倖,也就是到達測速點的時候才減速,其餘時候仍處於超速狀態;政府對此已著手於某些路段實施「區間測速」,也就是在該路段間,總平均時速不得超過規範的數值,如圖所示,這個「區間測速」的要求是在3公里間的平均速度不得超過60公里╱小時,它的意義就是在這3公里間(由偵測點A至B):
距離 / 時間=速率
由此我們將這個公式轉換成:
時間=距離 / 速率,也就是:
3/60=0.05小時=3分鐘(0.05×60=3)
表示在這個區間內,如果行車時間低於3分鐘會被視為「超速」。
區間測速除了杜絕道路使用者的僥倖心理外,也是讓駕駛人的車速能保持平順而不會在短時間內過度催踩油門和煞車,其實某種程度也是一種減碳的作為呢!
關於地球日愛護地球的作為,除了我們談的許多例子外,你還有哪些好方法呢?讓我們集思廣益一起為環境永續努力吧!
●作者為教育部高中數學學科中心研究教師、台北市3A教學基地中心主任,獲北市特殊優良教師
聯合學苑 | 教育商城 全新上線囉!
全新線上商城,產品分類更好找、結帳便利又安全,讓學習不卡卡!
參觀選購→ https://user170074.psee.io/3qkg77